祛邪散

QU XIE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39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20%
肺經 11%
膀胱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9%
膽經 9%
腎經 9%
脾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祛邪散方劑中包含白礬,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方劑中若出現濕疹、瘙癢等症狀,白礬可有效去除濕氣,緩解瘙癢,促進皮膚乾燥,達到止癢目的。
  2. 收斂止血: 白礬亦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若方劑中出現出血症狀,白礬能收縮血管,減少出血,起到止血效果。

白礬在祛邪散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祛邪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驅逐體內的邪氣,以恢復健康。其成分中包含鉛丹,這在當今的中醫使用中引起了一些爭議。鉛丹,古稱“鉛”,主要由鉛和硫組成,具有很強的毒性,歷史上被用於特定的治療目的。然而,現代醫學對於鉛的瞭解讓人們對其應用產生了質疑。

鉛丹在古代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驅邪的功效,能夠阻止病邪進入體內。它的使用主要基於“辟邪”的思想,認為邪氣一旦入侵,必須用強效的藥物去驅除。儘管如此,由於鉛的毒性和潛在的副作用,如慢性鉛中毒等,現代中醫往往會尋找其他更安全的替代品。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對於祛邪散的配方需要更加謹慎,考慮到安全性與療效的平衡,以避免對患者造成傷害。

主治功效


祛邪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多部醫籍記載,祛邪散主治「顛邪惡候」。此「顛邪惡候」並非單指某一特定疾病,而更可能是指一類症候羣,其臨牀表現可能涵蓋多種病症,需結合當時的醫學理論進行分析。

方劑組成及藥物功效:

祛邪散主要由白礬和鉛丹兩味藥物組成。

  • 白礬: 性味寒而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消炎殺蟲等功效。其清熱解毒作用,可針對因熱毒引起的症狀,如發熱、炎症等;燥濕止癢則能改善濕邪引起的皮膚不適;消炎殺蟲則能針對一些感染性疾病。

  • 鉛丹: (硃砂, 即硫化汞) 古代文獻中記載鉛丹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收斂止血等功效。 但需注意,鉛丹成分中含有鉛,具有毒性,現代醫學已不再使用。古籍中記載其清熱解毒和殺蟲止癢功效,可能與其抑制某些細菌或寄生蟲的活性有關,但機制尚不明確且存在安全隱患。

治療原理推測:

綜觀古籍記載,祛邪散多用於治療一些與熱毒、濕邪相關的疾病,以及一些被認為是「邪氣」入侵所致的症候。其治療原理可能如下:

  1. 清熱解毒: 白礬和鉛丹(硃砂)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積聚的熱毒之邪,減輕發熱、炎症等症狀。

  2. 燥濕殺蟲: 白礬的燥濕作用可以祛除體內濕邪,而白礬和鉛丹(硃砂)的殺蟲作用則可以殺滅某些致病的蟲邪。

  3. 收斂止血: 鉛丹(硃砂)的收斂止血作用,則可能針對一些伴隨出血或滲出等症狀的疾病。

「顛邪惡候」的理解:

古籍中「顛邪惡候」的涵義並不明確,可能包含以下幾種情況:

  • 感染性疾病: 伴隨發熱、皮疹、炎症等症狀的感染性疾病,如某些急性傳染病或皮膚病。白礬和鉛丹(硃砂)的清熱解毒、殺蟲作用,可以發揮一定療效。

  •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 古代醫學將一些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也歸類為「邪氣」侵犯所致。祛邪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能對部分症狀有所緩解,但其療效有限。

  • 其他疾病: 一些伴隨發熱、皮疹、瘙癢等症狀的其他疾病,也可能被歸類為「顛邪惡候」。

現代醫學觀點:

由於鉛丹(硃砂)的毒性,祛邪散方劑在現代醫學中已不再使用。 現代醫學對於古代文獻中描述的「顛邪惡候」也需要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進行重新理解和分析。 方劑中白礬的部分作用,例如清熱解毒,在現代醫學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但其應用需嚴格遵循現代藥學規範。

總而言之,祛邪散方劑的治療原理基於古代醫學的理論,其有效性及安全性需謹慎考量。現代醫學對於此方劑的應用已不再推崇,應以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為主。

傳統服藥法


白礬3兩(生研),黃丹半兩。
上為細末,用桑柴於瓦中燒一伏時。
每服半錢,以乳香湯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癡呆智能低下

相同名稱方劑


祛邪散, 出處:《女科百問》卷上。 組成:白礬3兩(生研),黃丹半兩。 主治:癲邪惡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