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礬散
DONG F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東礬散中包含白礬,主要是因為白礬具有以下特性:
-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對於外傷出血、鼻衄、咯血等症狀,能起到止血作用。
- 燥濕止癢:白礬還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能起到止癢消炎的作用。
因此,東礬散中加入白礬,主要目的是利用其收斂止血和燥濕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東礬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包含了鉛丹(鉛硫化物),這在傳統中醫中具有特殊的醫療用途。鉛丹的使用歷史悠久,早在古代便被認為具有解毒、消腫和收斂的作用。在東礬散中,鉛丹主要是用於調理體內的濕熱,從而達到改善膚色、減少皮膚病變的效果。此外,鉛丹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對於某些由細菌引起的皮膚病、皮膚潰瘍等具有輔助療效。儘管現代醫學對鉛丹的使用持謹慎態度,因為鉛的毒性和副作用,但在經過合理劑量和專業指導的情況下,其具體的應用仍然有其療效。當然,這樣的方劑使用時需謹遵醫囑,避免自行服用而引發不必要的健康問題。傳統中醫藉由古老的理論與實踐,深化了對鉛丹的應用理解,也反映了中醫在用藥上的獨特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東礬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東礬散為外用方劑,傳統主治「手癬」(古稱「鵝掌風」),其證見手掌皮膚粗糙脫屑、瘙癢皸裂,甚則滲液糜爛。生明礬與飛黃丹配伍,旨在燥濕殺蟲、解毒斂瘡,透過外洗滌患處,直接清解局部濕熱蟲毒之邪。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生明礬(白礬)
-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經,外用長於「燥濕止癢、解毒殺蟲」。
- 其收斂之性可減少患部滲液,酸寒質燥能抑制真菌(古稱「蟲」),故為治癬要藥。
- 現代研究表明,白礬對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並能凝固蛋白質,形成保護層。
飛黃丹(鉛丹)
- 性辛微寒,有毒,外用能「拔毒生肌、殺蟲止癢」。
- 與白礬相配,增強殺蟲解毒之力,尤其針對頑固癬症之糜爛滲液。
- 鉛丹之辛散寒涼,可助白礬透達藥性於皮膚深層,二者協同抑制病原。
配伍思維與作用機理
- 藥性相須:白礬收斂燥濕,鉛丹拔毒殺蟲,二者均具寒性,共奏清熱解毒之效,針對癬症濕熱蟲毒交結之病機。
- 溶媒增效:米醋性酸,能軟化角質、增強藥物滲透(醋製法古稱「淬」),協助藥粉深入皮膚皺褶。
- 外用直達:以滾醋沖藥,趁熱燻洗,使藥力藉溫熱之氣開泄腠理,促局部氣血循環,加速邪毒排出。
總結
東礬散之設計,體現中醫「以毒攻毒」與「就近祛邪」思路,針對手癬濕熱蟲毒蘊結表皮之病位,選藥簡峻而力專。其原理結合了藥物的化學作用(如抑菌)、物理作用(收斂保護),並透過醋劑增強滲透,屬古代皮膚科之外治良方。
傳統服藥法
生明礬100克,飛黃丹10克。
上為細末。
取25克,用米醋500毫升,放入瓷面盆(切不可用銅、鋼、無瓷面盆)。滾開後,放入藥粉,用棍棒攪,即取下面盆,用紗布浸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東礬散,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生明礬100g,飛黃丹10g。 主治:手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