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礬丹丸
FAN D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礬丹丸中使用白礬,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在礬丹丸中,白礬能有效止血,並起到收斂的作用,減少傷口分泌物,促進傷口癒合。
- 殺菌消炎:白礬具有一定的殺菌消炎作用。在古籍中,白礬被用於治療皮膚感染、潰瘍等疾病,其殺菌消炎作用也能有效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白礬在礬丹丸中能發揮止血收斂和殺菌消炎的雙重作用,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礬丹丸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鉛丹。鉛丹,化學成分為二氧化鉛,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在古代中醫理論中,鉛丹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因此,將鉛丹納入礬丹丸的組成,可以有效針對一些因熱毒引起的疾病,如瘡瘍、皮膚病等。鉛丹的使用雖然有其治療上的功效,但由於鉛本身的毒性,現代醫學對其使用持謹慎態度。過量攝入鉛丹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使用礬丹丸時,應遵從中醫師的指導,確保用量適當,以降低潛在風險。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鉛丹的替代成分的研究和應用也逐漸受到重視,未來或許能夠開發出更安全有效的方劑。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丹丸】傳統功效分析
《普濟方》所載主治:胃虛氣逆,食已反出(即胃氣虛弱、濁陰上逆,進食後反胃嘔吐)。此症屬中醫「反胃」範疇,病機多與中焦虛寒、痰濁內阻,導致胃失和降有關。
一、組成與配伍邏輯
白礬(煅)
- 性味:酸澀寒,煅後燥濕收斂力增。
- 作用:化痰降逆、斂瘡止血。傳統用於痰飲停胃之嘔逆,其收澀之性可固護胃體,減少胃氣上衝。
鉛丹(黃丹)
- 性味:辛微寒,有毒,具墜痰鎮逆之效。
- 作用:與白礬同煅,生成礦物複合體,增強重鎮降逆之力,抑制胃氣上逆。鉛丹之辛散寒性,可分解痰瘀結滯。
石亭脂(硫黃之純者)
- 性味:酸溫,生用散寒通陽。
- 作用:溫補命門之火,助脾胃運化,從根本改善「胃虛」之本;其性走竄,能引火歸元,與白礬、鉛丹之降逆形成「溫下清上」之勢。
配伍特點:
- 礦物配伍:白礬與鉛丹經煅製後,化學結構改變(可能生成硫酸鉛等),增強固澀鎮逆之效。
- 寒溫並用:鉛丹微寒抑火,石亭脂溫陽散寒,針對胃虛兼痰熱或寒熱錯雜之反胃。
- 標本兼治:白礬、鉛丹治標(降逆止嘔),石亭脂治本(溫陽補虛)。
二、治療原理推論
降逆止嘔:
- 白礬、鉛丹質重沉降,直接抑制上逆之胃氣,類似現代「止吐劑」作用,可能通過抑制消化道平滑肌痙攣達到效果。
溫陽化痰:
- 石亭脂補火助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減少痰濕內生;白礬燥濕化痰,清除既成之痰濁,從根源減少胃氣上逆之誘因。
收斂固護:
- 煅白礬形成多孔結構,可能吸附胃中過多酸液或毒素,保護胃黏膜,減輕刺激所致嘔吐。
三、適用病症延伸思考
此方可能適用於:
- 古代「反胃」屬痰阻氣逆者(類似現代胃食管反流、幽門梗阻等症)。
- 方中礦物藥偏燥,若患者兼陰虛火旺或實熱壅滯(如舌紅苔黃燥),則非其所宜。
方劑命名邏輯:
以主藥「白礬」為首,佐以「鉛丹」,丸劑緩圖,體現「重鎮緩消」之立意。《普濟方》改名「礬石丸」,突出白礬之主導地位。
傳統服藥法
白礬2兩,鉛丹2兩,石亭脂半兩(生為末,在後入)。
上三昧,先將前二味和研,入坩鍋 內,以炭半秤,漸煅令通赤為度,駐少火更養一夜取出,細研,出毒兩日,乃入石亭脂同研細,以粟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每日15丸,米飲送下。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礬石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礬丹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白礬2兩,鉛丹2兩,石亭脂半兩(生爲末,在後入)。 主治:胃虛氣逆,食已反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