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白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鉛丹。鉛丹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鉛,這在中醫藥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在古代,鉛丹被廣泛用於治療外科疾病,尤其是與熱毒相關的皮膚病。其性能使其能夠促進傷口癒合,並有助於消炎。然而,鉛是重金屬,長期使用可能會引起中毒,特別是對於小孩和孕婦。因此,雖然鉛丹在某些方劑中依然存在,現代醫師在使用這類方劑時必須謹慎評估其療效和風險。現代醫學提倡改進或替代傳統成分,以提高安全性。例如,許多中藥的現代研究也在尋找無毒或較少毒副作用的成分來替代鉛丹,以保護患者健康。在這個背景下,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來確認其在現代臨牀中的應用價值。
黃白丹中加入白礬,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可針對出血症狀,如外傷出血、鼻出血等。
二、燥濕止癢:白礬還有燥濕止癢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總而言之,白礬在黃白丹中起到收斂止血、燥濕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白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五癲五癇」,即古代所指的多種癲癇發作類型及精神異常症狀。
- 五癲:可能為古代分類的五種精神異常表現,如「陽癲」(狂躁)、「陰癲」(抑鬱)、「風癲」(抽搐)、「濕癲」(痰濕壅盛)、「勞癲」(虛損致癲)等,具體說法因醫籍而異,但皆與痰、風、驚、熱等病理因素相關。
- 五癇:指五臟(心、肝、脾、肺、腎)對應的癇證,如「羊癇」(肝風)、「馬癇」(心火)、「牛癇」(脾痰)等,多因痰瘀、風火內擾,上衝腦神所致。
傳統認為,此方通過「化痰開竅、鎮驚熄風」發揮療效,使「青綠物自大便出」,暗示其能驅除痰濁、瘀積等病理產物。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雄黃(主藥)
-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肝、胃、大腸經。
- 功效:燥濕祛痰、辟穢解毒、殺蟲。
- 作用:古代認為雄黃能「化頑痰」、「定驚癇」,尤其適用於痰濁蒙蔽清竅所致的精神異常或抽搐。《本草綱目》載其能「治癇驚痰涎」。
白礬(生用,輔藥)
- 性味歸經:酸、寒,歸肺、脾、肝、大腸經。
- 功效:化痰開竅、收斂止血、祛風痰。
- 作用:生礬性烈,長於「吐利風熱痰涎」(《神農本草經》),與雄黃協同加強化痰通腑之力,促痰濁從大便排出。
黃蠟(賦形劑)
- 性味:甘、微溫,具緩和藥性、固護腸胃之用,兼能延緩藥物釋放。
麝香、朱砂(養藥)
- 麝香:辛溫走竄,開竅醒神,助藥透達病所。
- 朱砂:鎮心安神,定驚止痙,輔助雄黃鎮靜。
- 養藥目的:增強方劑的開竅鎮驚功效,並防腐儲存。
配伍邏輯
- 核心機理:以雄黃、白礬「痰瘀並治」,雄黃溫燥化頑痰,白礬寒斂清熱痰,一溫一寒,相制相成,共逐痰濁。
- 給藥途徑:丸劑直達腸道,通過「通腑瀉濁」使痰濕瘀毒從大便排出(青綠物為痰積外泄之象)。
- 增效設計:麝香、朱砂提升開竅鎮靜之力,針對癲癇「痰蒙清竅、風動神亂」的核心病機。
可能的治療原理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取效:
- 化痰通竅:雄黃、白礬分解痰涎,減少痰濁上蒙所致的腦神紊亂。
2 鎮靜安神:雄黃、朱砂抑制中樞神經異常放電,緩解痙攣。 - 通腑排毒:促進腸道蠕動,清除體內積滯痰濕,間接調節氣血上輸於腦的平衡。
總結
黃白丹以「痰癇論治」為框架,通過峻烈化痰結合通腑法,攻逐實邪,契合古代對癲癇「痰迷心竅」的病因認識。其組方簡峻,體現「痰去則神安」的治療思路,然藥性偏悍,需辯證精准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雄黃、白礬(生)各等分。
上為細末,黃蠟熔化入藥為丸,如綠豆大或黍米大,以麝香、朱砂養之。
量大小服,取青綠物自大便出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白丹, 出處:《古今醫鑑》卷七。 組成:黃丹1兩,白礬1兩。 主治:五癲五癇。
黃白丹, 出處:《永樂大典》卷九七六引《衛生至寶》。 組成:雄黃、白礬(生)各等分。 主治:小兒驚風。
黃白丹,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白松香(水煮,淘5-7次,又以黃酒或火酒煮)、白占各等分。 主治:大風攣斃敗絕危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