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礬丸

DAN F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一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6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20%
肺經 10%
膀胱經 10%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膽經 10%
腎經 10%
脾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丹礬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在現代醫學觀點中可能引發爭議。鉛丹,化學成分為鉛(II)硫化物,歷史上常被用於治療某些疾病,尤其是皮膚病和壯陽等。中醫認為鉛丹具有強烈的藥效,能夠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然而,鉛丹的使用也存在潛在的風險,因其含有重金屬鉛,過量或長期使用可導致鉛毒症,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在理論上,丹礬丸中的鉛丹是經過精製與炮製的,以降低其毒性,並在合適的劑量下發揮效果。中醫師會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用藥方式。隨著對中藥安全性認識的提高,許多藥方也開始研究替代性成分,以減少重金屬的風險,保護患者的健康。因此,使用此類方劑時,應謹遵醫囑,避免自行使用,以防發生嚴重的健康問題。

丹礬丸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腸道濕熱,緩解腹瀉、痢疾等症狀。
  2. 收斂止血:白礬亦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收斂潰瘍面,促進創口癒合,適用於外傷出血、胃潰瘍等症狀。

因此,丹礬丸中添加白礬,主要利用其燥濕止瀉和收斂止血的特性,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丹礬丸主治功效分析

丹礬丸,由鉛丹和白礬組成,其主治病證主要針對「五癇」及痰迷心竅等病症。根據古籍記載,丹礬丸的治療原理和功效可歸納如下:

主治病證:

  1. 五癇: 癲癇,俗稱羊癲瘋,症見卒倒無知、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發出怪聲,甚至出現遺尿、口噤等症狀。病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或母孕期間受到驚嚇,導致精氣紊亂,痰邪內擾有關。
  2. 痰迷心竅: 表現為言語顛倒、癡呆不識人等症狀,病因乃痰濁阻滯心竅,擾亂神明。

治療原理分析:

  1. 攻痰開竅:
    • 鉛丹: 具有消積化癥、燥濕解毒、祛風止痛等功效。在此方中,主要用於燥濕化痰,消散痰積。
    • 白礬: 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澀、祛風解毒等功效。在此方中,主要用於燥濕化痰,收斂止瀉,且有殺蟲作用,以防痰積日久生蟲。
    • 兩藥合用: 鉛丹和白礬相配伍,能強力燥濕化痰,導痰從大便排出。
  2. 入心胞絡:
    • 古籍《醫學三字經》指出,「丹礬穿」說明丹礬丸能深入心胞絡,直達病所,清除頑痰。
  3. 加強藥力:
    • 臘茶(芥子): 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等功效,能加強化痰之力。
    • 豬心血: 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能輔助藥力,且有助於製作藥丸。
    • 硃砂: 具有清心安神、鎮靜解毒等功效,能加強開竅醒神的作用。

藥物配伍特色:

  1. 強效攻邪: 與溫膽湯等常用治癇方劑相比,丹礬丸更注重攻痰,藥性較為峻猛,適用於痰邪較重,病程較久的頑固性癇證。
  2. 針對性強: 針對痰涎壅盛,阻滯心竅的病機,選用鉛丹、白礬等具有強烈燥濕化痰作用的藥物,直擊病本。
  3. 多法並用: 丹礬丸在攻痰的基礎上,輔以豬心血、硃砂等安神之品,可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總結:

丹礬丸以鉛丹、白礬為主要成分,配以臘茶、豬心血、硃砂等,具有強烈燥濕化痰、開竅醒神的作用,適用於治療痰迷心竅所致的五癇等病症。其治療特色在於強效攻痰、深入病所、多法並用,能有效解除痰邪對心竅的阻礙,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然而,此方藥性較峻,不宜久服,在服用後應注意觀察病情變化,並適當配合安神之劑進行調理。

傳統服藥法


黃丹1兩,白礬2兩。
銀罐中煅通紅,為末,入臘茶1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
每服30丸,茶清送下。久服其涎自便出,服1月後,更以安神藥調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丹礬丸, 出處:《張氏醫通》卷六。 組成:黃丹1兩,白礬2兩。 主治:五癇。

丹礬丸,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黃丹1兩,枯礬2兩。 主治:久痢,諸藥不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