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砂丸

硇砂丸

NAO SH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三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8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17%
膽經 14%
肺經 13%
脾經 13%
腎經 7%
大腸經 7%
三焦經 3%
肝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硇砂丸方中包含木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硇砂丸主治胃痛、腹痛等症,木香可理氣止痛,緩解疼痛症狀,提高藥效。
  2. 健脾消食: 木香亦能健脾消食,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硇砂丸中含有硇砂等較寒涼的藥材,木香加入可中和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負擔,並促進藥物吸收和消化。

硇砂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協同作用: 沉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之功效。與硇砂同用,可增強硇砂的溫陽散寒、止痛消腫之效,尤其對於寒凝氣滯、脘腹疼痛、腎陽虛寒等症效果更佳。

二、緩和毒性: 硇砂性寒,毒性較大,易傷陽氣。沉香性溫,能中和硇砂的寒性,減緩其對脾胃的刺激,起到保護陽氣、降低毒性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劑[硇砂丸]的組成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強效的通便作用。巴豆能夠促進腸道蠕動,改善由便秘引起的腹脹、排便困難等問題。在[硇砂丸]中,巴豆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通便效果,有助於改善由便秘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由於巴豆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避免引發不適。

硇砂丸方劑中使用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滯,消積化痰: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理氣行氣、消食導滯、化痰止咳之效。硇砂丸中常以硇砂、雄黃等具有較強毒性的藥物為主,青皮可以起到緩解藥性、降低毒副作用的作用,同時促進藥物流通,增強藥效。
  2. 助硇砂攻逐痰涎: 青皮能疏肝理氣,行氣化痰,有助於硇砂等藥物更有效地清除痰涎,達到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青皮在硇砂丸中起到緩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並與其他藥物協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劑[硇砂丸]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硇砂丸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硇砂丸中含有硇砂,主要原因如下:

  1. 硇砂的藥性: 硇砂性寒,味鹹,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能清熱解毒,殺蟲止癢,對於一些熱毒引起的疾病,例如瘡瘍、腫毒、濕疹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方劑配伍: 硇砂丸通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例如金銀花、連翹、黃連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硇砂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材,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硇砂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硇砂丸主治「膀胱疝氣,外腎腫脹,痛不可忍」,此症屬中醫「疝氣」範疇,指因寒濕凝滯、氣血瘀阻導致下焦(尤其是陰囊、睾丸部位)腫脹疼痛之證。古代醫家認為其病機多與肝經寒凝、氣滯血瘀相關,故以溫通散結、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配伍

  1. 硇砂與硫黃

    • 硇砂(氯化銨)性溫有毒,具消積軟堅、破瘀散結之效;硫黃性熱,能助陽散寒。二者「同結為砂子」,強化溫通攻積之力,針對寒濕凝滯之腫痛。
    • 此配伍猶如「溫化寒冰」,直接攻逐下焦寒濕瘀阻。
  2. 活血化瘀組

    • 水蛭、虻蟲:蟲類藥擅破血逐瘀,針對頑固瘀血,通經活絡。
    • 沒藥、當歸:沒藥散瘀定痛,當歸活血補血,兼防攻伐太過傷血。
    • 牡丹皮:涼血化瘀,反佐溫藥之燥性,防止血熱互結。
  3. 攻下與滌痰組

    • 川大黃:瀉下通腑,引瘀熱從下而解,符合「上病下取」之思維。
    • 芫花(醋製):醋炒減毒,瀉水逐飲,針對疝氣伴隨的痰濕停聚。

組方邏輯

此方體現「溫通—活血—攻下」三層次策略:

  1. 溫通散寒:硇砂、硫黃直搗寒濕病根。
  2. 破血消癥:水蛭、虻蟲搜剔絡脈瘀血,沒藥、當歸調和血分。
  3. 通腑祛濕:大黃、芫花使邪有出路,避免瘀熱膠著。

全方以「峻藥緩攻」為特點,煉蜜為丸減緩毒性,熱酒送服助藥力直達下焦。其效重在開破陰寒凝滯,適用於實證疝痛,非虛證所宜。

可能功效延伸

從藥物組合推測,除疝氣外,本方或可應用於:

  • 癥瘕積聚(如腹腔腫塊)屬寒瘀互結者。
  • 婦人經閉腹痛因血瘀寒凝所致者(需辨證加減)。
  • 頑固性水腫兼見瘀血徵象者,如肝硬化腹水(慎用)。

此方反映古代「以毒攻毒」的用藥思想,其猛峻之性須配合嚴謹的辨證與劑量控制。

傳統服藥法


硇砂半兩,硫黃半兩(與硇砂同結為砂子,細研),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沒藥半兩,水蛭半兩(炒令黃),當歸半兩(銼微炒),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牡丹半兩,虻蟲半兩(炒令黃,去翅足)。
上為末,入砂子,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空心以熱酒送下。
方中沒藥劑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心絞痛陰道炎子宮肌瘤腹股溝疝氣白帶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男性勃起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硇砂丸, 出處:《理瀹》。 組成:蟾酥2錢,黃蠟2錢,巴霜1錢,羚羊角末5分,牛黃5分,麝3分,硇砂1分,冰片1分。 主治:痞癖。

硇砂丸,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木香1兩,沉香1兩,巴豆肉(全者)1兩,青皮2兩(不去皮),銅青半兩(研),硇砂1分(研)。 主治:膀胱疝氣,外腎腫脹,痛不可忍。

硇砂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硇砂2錢(好者,研),狼毒(銼碎,醋拌微炒乾)1兩,巴豆15枚(去皮膜,以醋1升,煮令紫色),鱉甲(醋炙黃香)1兩,芫花(醋浸1宿,炒黃色)1兩,乾漆1兩,硫磺1分(細研)。 主治:久積食,心腹脹滿,胸膈不利,痰實胃噎。

硇砂丸,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硇砂半兩(研),荊三棱半兩(銼末),乾薑半兩(炮),白芷半兩(不見火),巴豆(去油)半兩,大黃1兩(别研),乾漆1兩(銼,炒令煙盡),木香1分,青皮1分(去白),胡椒1分,檳榔1個,肉豆蔻1個。 主治:一切積聚停飲,心痛。

硇砂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二引《博濟》。 組成:硇砂半兩(水煎飛成霜),木香半兩,桂半兩(去粗皮),肉豆蔻半兩(去殼,炮),茴香子半兩(炒),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青橘皮半兩(去白,焙),陳橘皮(去白,焙)半兩,山芋半斤,木瓜2枚。 主治:脾元虛弱,冷氣攻上,飲食減少。

硇砂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羊脛骨1條(去淨肉,用硇砂2兩,醋2升同煎,旋煎旋蘸,骨炙焦黃,以醋盡爲度,焙乾),木香1兩,白檳榔1兩,官桂1兩(去皮),人參1兩,牛膝1兩,茯苓1兩,鬱李仁1兩,附子1兩(炮),巴戟1兩(去心),薯蕷1兩,丁香1兩,沉香1兩,蓯蓉1兩,石斛半兩,阿魏半兩(用面3兩,先將醋化,溲作餅子,炙黃)。 主治:男子元臟虛憊積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