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收斂固澀為主要功效,治療氣血精津滑脫散失之證的藥物稱為收澀藥。本類藥物大多性味酸澀,分別具有斂汗、止瀉、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止嗽等作用。具有收斂固澀、斂其耗散,防其因滑脫不禁而導致正氣衰竭,變生他證的功效。
收澀藥主要用治氣血精津滑脫散失之證。由於滑脫證候的病因和發病部位的不同,就表現出有自汗、盜汗、肺虛久咳、遺精滑洩、小便失禁、久瀉久痢和崩滑帶下等不同證候。
氣血精津是營養人體的重要物質,既不斷被消耗,又不斷得到補充,維持相對的平衡狀態,以保持人體機能正常。氣血精津一旦消耗過度,正氣虛虧,則每致滑脫不禁,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古人認為收斂藥酸澀有固脫和收斂耗散的作用。
《本草綱目》記載:「脫者,氣脫也、血脫也、精脫也、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收澀藥的應用屬於中醫治則中的一種,稱「固澀法」。應用收斂固澀藥物,只是治病之標,能及時斂其耗散,防止因滑脫不禁而導致正氣虛衰,變生他證。但滑脫證候的根本原因正是正氣虛弱,故需與相應的補虛藥物配合應用,以達到標本同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