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麥

浮小麥

FU XIAO MAI

  • 英文名稱:Triticum aestivum L. Semen Tritici Aestivi Levis Light Wheat Grain, Blighted Wheat, Shriveled Wheat
  • 別名:浮水麥,浮麥
  • 來源: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小麥的乾燥輕浮癟瘦的果實。果實成熟時採收,取癟瘦輕浮與未脫淨皮的麥粒,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乾。
  • 道地藥材:中國大陸各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02-11

浮小麥的傳統功效


1. 清熱利溼

浮小麥,味甘性涼,其清熱利溼之效體現於其能入脾、胃、小腸經,透過協助體內水濕之代謝與熱邪之清解。脾主運化水濕,浮小麥能助脾健運,使水濕循常道排泄,故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小便短赤等濕熱蘊結、水竅不利之症。其涼性則能清解熱邪,對於濕熱壅滯所致之洩瀉、痢疾、黃疸等症,均有一定緩解作用。透過其利水滲濕及清熱除煩之功,浮小麥有助於恢復臟腑功能,使濕熱毒邪得以排除,體內環境達至平衡。

2. 健脾和胃

浮小麥在傳統中醫觀點中,具有顯著的健脾和胃功效。此作用主要體現於其對脾胃運化功能的協助。脾主運化水谷,胃主受納腐熟,兩者協同作用,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浮小麥能提升脾胃氣機,使脾之升清與胃之降濁得宜,從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對於脾胃虛弱所致的症狀,如食欲不振、食少、便溏、甚至久瀉不止等,浮小麥能透過其固護脾氣、調和胃氣的作用,達到緩解。

此外,脾胃功能健全是「補中益氣」的基礎。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中氣充足,化生氣血功能旺盛,自然能改善體力,提振精神,減輕疲勞,此與其健脾益氣之功相輔相成。

3. 滋陰

浮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肝經。其滋陰功效顯著,主要體現於補充體內陰液,潤澤臟腑。中醫學認為,陰液為生命活動之根本,一旦虧虛,常導致內燥、虛熱等症。浮小麥性質甘潤,能直接滋養陰津,改善陰虛燥熱之象。

其潤肺生津之功,正是滋陰的具體體現。肺為嬌臟,喜潤惡燥,陰虛可致肺失濡潤,出現乾咳少痰、喉嚨乾燥等症。浮小麥能補益肺陰,充盈肺津,使肺氣清潤,宣降有度,從而緩解肺燥諸症,並透過生津作用,有效止渴。

此外,浮小麥滋陰之力亦助其清熱除蒸。陰虛則陽亢,虛火內生,表現為虛熱、潮熱、骨蒸勞熱。本品藉由滋補陰精,使陰液充足以制約浮越之陽,從根本上平抑虛熱,尤其對耗損陰液所致之骨蒸勞熱,能益氣養陰、清退虛熱,常配伍玄參、麥冬、生地、地骨皮等滋陰清熱藥,以其甘平滋潤之性,兼顧補益氣陰,是陰虛內熱證的良藥。

4. 補氣

浮小麥在傳統中藥觀點中,味甘性涼,歸心、脾經。其補氣功效主要體現於益氣固表、斂汗安神。它能幫助穩固衛氣,減少因體虛或心火偏旺所致的自汗、盜汗,從而避免氣隨汗洩,間接達到氣機的穩定與滋養。此外,其養心安神作用亦有助於氣血調和,緩解心煩、失眠,如此亦有助於整體氣力之恢復。

5. 固澀收斂

浮小麥具固澀收斂之功,此源於其味甘、澀,能入肝、腎經,生用性涼,炒製性溫。其澀味乃中藥收斂固脫之主要效用,能固精止遺、攝血止血、澀腸止瀉、斂汗止汗。生用性涼,尤善涼血止血,針對熱證或實熱出血、脫泄病機,如崩漏、尿血、自汗盜汗皆由其固斂之性所制。炒後性溫,偏補脾腎,故其收斂固攝之力更兼補益之功,宜於脾腎虧虛所致之久瀉、遺精、滑精,透過補益脾腎之氣,結合澀性,進一步鞏固精關、固攝脾胃之氣,以防精氣外泄與水濕下注。其固澀作用是從多方面閉斂耗損,體現中醫「固本培元,收斂閉藏」之理。

6. 固表止汗

浮小麥味甘性涼,善於入心經,具益氣、養心、除熱、收斂功效,主治固表止汗。其獨特之性使其能收斂虛汗,針對自汗與盜汗均有良效。對於陽虛氣弱導致之自汗,浮小麥能益氣固表;對於陰虛內熱所致之盜汗,則可清熱養陰、斂汗。其作用機理在於去除散於皮腠之熱,使衛氣固攝,汗液得以潛藏。可單用炒焦研粉米湯調服,亦常與黃耆、煅牡蠣、麻黃根等配伍以助益氣固表止自汗,或與五味子、麥冬、地骨皮等同用以養陰收斂汗液,治療盜汗。歷代醫家均肯定其為止虛汗的要藥。

浮小麥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浮小麥作為一種具抗腫瘤潛力的藥用植物,其藥理作用主要源自所含活性成分,如麥角硫因、麥角胺、麥角酸、麥角固醇及麥角油,透過多重機制發揮功效。

首先,浮小麥能顯著抑制腫瘤細胞增殖,透過干預癌細胞異常分裂週期,減緩或阻斷腫瘤擴張。其次,浮小麥具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功能,能啟動癌細胞內部凋亡通路,促其自我毀滅,有效減少癌細胞數量。

再者,浮小麥對於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亦有顯著作用。其活性成分能干擾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截斷其氧氣與營養供應,從而抑制腫瘤生長與擴大,對控制腫瘤發展至關重要。

此外,浮小麥亦能調節機體免疫系統,透過增強宿主免疫功能,提升身體對抗癌細胞的能力,有助於抑制腫瘤形成與發展。

綜合而言,浮小麥展現出廣譜抗腫瘤活性,已獲研究證實對多種腫瘤,如肺癌、胃癌、肝癌、結腸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等均有抑制效果。鑒於其獲大量數據支持的藥理特性,浮小麥被視為具巨大臨床應用前景的抗腫瘤藥物。

2. 降血脂

浮小麥在降低血脂方面展現多重藥理功效。其富含膳食纖維,這是發揮降血脂作用的關鍵因素之一。該膳食纖維能顯著降低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研究表明,每日攝取60-80克浮小麥,可使總膽固醇降低10-15%,甘油三酯降低10-20%。

膳食纖維的另一重要機制在於促進膽汁酸的排泄。膽汁酸是體內膽固醇代謝的最終產物,其經由腸道排出體外有助於維持血脂平衡。浮小麥中的膳食纖維能與膽汁酸結合,形成難以被腸道再吸收的複合物,從而加速膽汁酸隨糞便排出體外,間接降低了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

此外,浮小麥中特有的皂苷成分對於抑制膽固醇吸收亦具顯著作用。皂苷是一種天然植物化合物,它能夠與膳食中的膽固醇結合,形成不溶性的複合物。這類複合物無法被人體消化道吸收,因此能有效減少外源性膽固醇進入血液循環。研究指出,皂苷可使膽固醇的吸收率降低高達20-30%。

綜合而言,浮小麥透過膳食纖維降低血脂、促進膽汁酸排泄以及皂苷抑制膽固醇吸收等多重途徑,協同作用於血脂代謝。這不僅有效降低了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同時也有潛力提升對心血管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 降血壓

浮小麥在降血壓方面展現多重藥理功效,適用於高血壓患者,其主要作用機制源於所含的豐富生物活性成分。

浮小麥富含膳食纖維與植物固醇。膳食纖維能吸附腸道中的膽固醇,減少其吸收;植物固醇則可競爭性抑制膽固醇吸收。兩者協同作用,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改善血脂狀況,進而減輕血管負擔,對血壓產生正面影響。

鎂元素在浮小麥中的存在,是其降壓的關鍵因素之一。鎂能促進血管平滑肌鬆弛,使血管擴張,從而直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有助於血壓的穩定。

鉀離子也是浮小麥的重要成分。鉀能有效促進腎臟排出體內過多的鈉離子和水分,維持體內電解質與水分平衡。透過排鈉利尿作用,能減輕血容量壓力,對因高鈉攝入導致的血壓升高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此外,浮小麥亦含有多種抗氧化劑。這些抗氧化物質能清除自由基,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氧化應激損傷,維持血管壁的彈性和完整性。健康的血管內皮功能對於調節血壓至關重要,有助於保持血管正常舒縮反應,從而起到保護心血管、穩定血壓的作用。浮小麥透過這些多元機制,共同實現其降血壓的潛在效益。

4. 營養豐富

浮小麥,作為一種具有歷史底蘊的穀物,其藥理功效在「營養豐富」層面展現出獨特價值。它囊括了豐沛的維生素B羣、鎂、鋅、鐵、鉀等多元礦物質,以及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與多種天然抗氧化物質,為身體提供了全面的營養基石。

浮小麥中豐富的膳食纖維是其促進消化的核心要素。這些纖維能顯著增加糞便體積,軟化糞便,有效預防並緩解便秘,同時減少胃腸脹氣,維護腸道微生物群的平衡,對消化系統的健康運轉至關重要。其富含的複合碳水化合物與纖維,賦予浮小麥較低的升糖指數,能有效平穩餐後血糖波動,對於血糖管理需求者,提供了一種穩定且持續的能量來源,避免血糖急劇升降對身體造成的負擔。

不僅於此,浮小麥內含的抗氧化物質,如多酚類化合物,能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傷,從而強化細胞免疫功能,提升身體對病原體的抵禦能力,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值得一提的是,浮小麥中存在的植物固醇,被認為能夠競爭性地抑制膽固醇吸收,有助於降低血液中「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進而對維護心血管健康、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具有積極意義。此外,其所含的葉酸,作為關鍵的B族維生素之一,對於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與認知功能至關重要,有助於保護大腦健康,甚至可能在預防老年癡呆症方面發揮潛在作用。這些多元且豐富的營養成分,共同烘托出浮小麥在提升整體健康方面的顯著藥理功效。

5. 降膽固醇

浮小麥,在現代藥理學研究中日益受到關注,其在調節血脂、特別是降低膽固醇方面的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蘊含豐富的植物固醇。這類天然化合物在化學結構上與人體膽固醇高度相似,正是這種結構上的類同性,賦予了浮小麥獨特的藥理作用機制。

當浮小麥作為膳食攝入時,其內含的植物固醇會進入消化道,特別是小腸。在此關鍵部位,植物固醇不會被腸道大量吸收,卻能與膳食中的膽固醇展開一場「競爭」。這種競爭主要發生在腸道細胞表面,針對可吸收膽固醇的特定轉運蛋白和吸收位點。植物固醇憑藉其結構相似性,會優先佔據這些有限的吸收通道,有效阻礙或減少了膳食膽固醇被腸道絨毛細胞吸收入血液的機會。

結果是,大部分未能被吸收的膽固醇將無法進入人體循環,而是隨著糞便排出體外。這種競爭性抑制機制直接導致了血液中總膽固醇水平的下降,尤其是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密切相關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濃度得以顯著降低。換言之,浮小麥透過從源頭——腸道吸收環節——干預膽固醇進入體內的過程,而非直接作用於肝臟合成或代謝。這種作用方式為維持健康的血脂狀態提供了一種天然且溫和的途徑,有助於預防高膽固醇血症,間接維護心血管系統的健康。

6. 降血糖

浮小麥在分析其對血糖調控的藥理功效上,展現出獨特潛力。其核心優勢源於所含糖類的緩慢釋放特性。這種穩定的能量釋放機制,能有效避免血糖濃度在進食後急劇升高,對於維持體內血糖波動的平穩性至關重要,進而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提供實質助益。

在藥理學實驗層面,浮小麥的降血糖作用已獲得科學驗證。動物實驗明確證實,浮小麥提取物具有顯著的降血糖效果,為其在血糖管理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更為關鍵的是,在人體試驗中,浮小麥亦顯示出可靠的降血糖功效。一項具體研究指出,受試者在持續服用浮小麥提取物達十二週後,其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後血糖數值均呈現顯著降低。空腹血糖的改善,反映了長期血糖調控的進步;而餐後血糖的下降,則直接體現了浮小麥對於食物攝取後血糖急升的有效抑制。這些實驗結果共同指向浮小麥作為一種潛在的輔助物質,在糖尿病的血糖管理策略中,具備其特定的藥理價值。

7. 促進腸道健康

浮小麥,作為一種具獨特屬性的食材,其對於促進腸道健康的藥理功效顯著。其首要且為人熟知的特性是富含膳食纖維。這些不可溶及可溶性纖維能有效刺激腸道壁的肌肉收縮,即促進腸道蠕動,增加糞便體積並使其軟化,從而顯著縮短食物殘渣在消化道中的停留時間,有效預防便秘的發生,確保排便過程的順暢。這不僅直接改善了消化系統的運作效率,也為腸道維持其常態功能奠定了堅實基礎。

更深層次而言,浮小麥蘊含的益生元成分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非消化性碳水化合物是腸道內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的專屬營養來源,能夠選擇性地促進這些有益菌群的生長與繁殖,使腸道微生態更趨於平衡。益生菌在分解食物殘渣的過程中,會產生如短鏈脂肪酸等多種有益物質,這些物質不僅能為腸道細胞提供能量,還能降低腸道內的pH值,形成一個不利於有害細菌繁衍的酸性環境,進一步抑制其生長。

此外,研究指出浮小麥中含有某些天然的抑菌活性成分,這些成分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抑制如產氣莢膜桿菌、大腸桿菌等潛在有害菌的過度繁殖與附著。透過這種多維度的作用機制——即從物理層面促進排便、從生物層面滋養益生菌、以及從化學層面直接抵禦有害菌——浮小麥能夠有效地調節和優化腸道菌群結構,減少腸道內毒素和有害代謝物的積聚,從而全面提升腸道健康水平。

浮小麥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止汁,宜微炒用。

浮小麥的炮製


  • 揀去雜質
  • 篩淨灰屑
  • 漂洗後曬乾
  • 《綱目》:焙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浮小麥注意事項重點:

  1. 無汗煩躁者忌用:浮小麥具有發汗散熱的作用,對於沒有出汗卻感到煩躁的患者不宜使用,以免進一步加重煩躁症狀。
  2. 虛脫汗出者忌用:浮小麥能促進發汗,對於已經虛脫出汗的患者不宜使用,以免出汗過多導致脫水,加重虛脫症狀。

浮小麥相關的方劑


浮小麥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黃疸痢疾口乾糖尿虛弱低血壓飢餓吐血遺精糖尿病肝癌咳嗽肺癌胃癌心悸自律神經失調夜間多夢夜間易醒易感到驚嚇睡眠障礙身體容易出汗夜間盜汗手腳容易出汗潮熱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