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白朮湯方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可提升人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白朮健脾燥濕,與黃耆相配,可增強補氣效果,使脾胃健運,氣血充足,進而提升人體抵抗力。
- 扶正祛邪: 黃耆白朮湯常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脾虛食少、自汗盜汗等症,其補氣健脾之功,有助於扶正祛邪,改善患者體質,促進疾病康復。
黃耆白朮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黃耆、白朮、茯苓、甘草等多種藥材組成,其中加入人參旨在補益元氣,增強體質。人參自古以來被譽為「百草之王」,其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肺經,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在黃耆白朮湯中,人參與黃耆相輔相成,黃耆善於補氣固表,而人參則能強化心肺功能,兩者合用可提升整體免疫力,對氣虛體弱、食少倦怠、語音低微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白朮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共同協調身體機能,達到扶正祛邪、調理氣血之效。此方適用于脾肺氣虛型患者,長期服用可見體力增強,精神煥發。
黃耆白朮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源於兩者的藥性互補,共同增強補氣健脾的效果。
黃芪味甘,性溫,善於補氣固表,且能提升脾胃運化功能;白朮味甘,性溫,擅長健脾燥濕,又能止瀉止汗。兩者結合,既能補氣,又能健脾,對於脾胃虛弱、氣虛乏力、容易疲倦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白朮加入黃耆白朮湯中,能有效提升黃芪補氣的效果,同時還能起到固本培元、調理脾胃的作用,使補氣的效果更加持久、穩固。
黃耆白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黃耆性溫,白朮性溫燥,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緩和黃耆和白朮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補氣作用: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與黃耆、白朮合用,可以增強補氣健脾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黃耆白朮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由黃耆、白朮、茯苓、甘草四味藥材構成,用以補氣健脾,利水消腫。其間加入當歸,實則是為了調和血氣,使補氣效果更為全面。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在黃耆白朮湯中,黃耆與白朮強化脾胃功能,助氣血生化之源;茯苓與甘草利水濕,調和中焦。而當歸之加入,不僅能滋養血液,還可促進血液循環,使整體氣血運行更加順暢,從而達到補而不滯、行而不耗的效果。此外,當歸尚有柔肝止痛之效,對於因氣血不足引發的各種疼痛,亦能有所緩解。總體而言,當歸於黃耆白朮湯中,扮演著補血調經、和血止痛的重要角色,使整個方劑在補氣的基礎上,兼顧了血分的調理,達到了氣血雙補的目的。
黃耆白朮湯中加入浮小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浮小麥性味甘平,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效。與黃耆、白朮等藥材配伍,可加強健脾利濕之力,促進脾胃運化水濕,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
- 和中益氣: 浮小麥入脾經,能和中益氣,與黃耆、白朮一同補氣健脾,改善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此外,浮小麥還能促進消化,利於營養吸收,有助於患者體質恢復。
主治功效
黃耆白朮湯主治功效分析
黃耆白朮湯,主要功效為益氣固表、健脾燥濕,主治陽虛自汗。
古文分析與治療原理
從古文記載來看,黃耆白朮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情況:
- 自汗陽虛: 多部醫書,如《仁術便覽》、《養生類要》、《醫便》等,皆明確指出黃耆白朮湯主治「自汗陽虛」。患者表現為自汗、惡風、四肢沉重等症狀。
- 婦人四肢沉重,自汗,惡風頭痛,躁熱: 《衛生寶鑒》、《奇效良方》、《蘭室秘藏》等書則特別強調此方對婦人此類症狀的療效。
- 勞倦成病,溫補自安: 《丹溪治法心要》、《古今醫案按》、《格致余論》等書中,朱丹溪醫案記載了黃耆白朮湯用於治療因勞倦導致的發熱、口渴、脈洪數等症,並強調此方有溫補之效。
綜合以上古文,黃耆白朮湯的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 益氣固表: 方中重用黃耆,其性甘溫,入脾、肺經,能大補脾肺之氣,益衛固表,使肌表固密,則汗不得外泄。
- 健脾燥濕: 白朮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功擅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脾氣健運,則水濕得化,汗出得止。
- 補氣升陽: 人參、黃耆、白朮相伍,益氣補中,升舉清陽。
- 調和營衛: 當歸補血活血,調和營衛,有助於氣血的運行和汗液的正常排泄。
- 疏風散邪: 羌活、柴胡、升麻等藥,具有疏風散邪的作用,可以幫助驅散表邪,緩解惡風、頭痛等症狀。
- 清熱除煩: 黃柏清熱燥濕,用於治療因濕熱內蘊而導致的躁熱等症。
- 降逆止嘔: 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用於治療因中焦虛寒而導致的嘔吐等症。
- 行氣止痛: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用於治療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疼痛等症。
從組成和藥物功效來看,此方以補氣固表為主,兼以健脾燥濕、疏風散邪、調和營衛。各藥合用,共奏益氣固表、健脾燥濕之功,使氣虛得補,表虛得固,脾運得健,濕邪得化,自汗等症自然得止。
總結
黃耆白朮湯是一個經典的補氣固表方劑,其治療自汗陽虛的療效得到了歷代醫家的肯定。此方以補氣固表為主,兼顧健脾燥濕,並根據具體症狀配伍疏風散邪、調和營衛、清熱除煩等藥,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其組方嚴謹,配伍精妙,臨床應用廣泛,值得深入研究和應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陰虛內熱者慎用。
- 本方具有止汗的作用,如果汗出過少,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白朮湯, 出處:《便覽》卷三。 組成:黃耆2錢半,人參1錢,白朮(麸炒)2錢,甘草(炙)5分,當歸8分,浮小麥1撮。 主治:自汗陽虛。
黃耆白朮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細辛3分,吳茱萸5分,川芎5分,柴胡1錢,升麻1錢,當歸身1錢5分,黃柏2錢(酒洗),炙甘草2錢,羌活2錢,五味子3錢,白朮5錢,人參5錢,黃耆1兩。 主治:婦人四肢沉重,自汗,上至頭,際頭而還,惡風,頭痛躁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