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六氣煎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扶正固本:黃耆為補氣藥之首,性溫平,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等功效。六氣煎多用於氣虛體弱、容易感冒、汗出不止、表虛自汗等症,黃耆可補益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固護表氣,預防外邪入侵。
二、調和藥性:六氣煎中其他藥物多偏寒涼,黃耆性溫,加入後可中和寒性,避免藥性過寒,影響療效。同時,黃耆也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六氣煎中包含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陽氣之不足: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引藥入腎、溫通經絡的功效。六氣煎常用於治療因陽氣不足、寒邪入侵引起的疾病,肉桂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 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肉桂味辛,可溫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進而增強藥效。例如,六氣煎中其他藥物如附子、乾薑等,其藥力較強,需配合肉桂的溫通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六氣煎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六氣煎以補氣為主,人參可作為主要的補氣藥物,填補元氣虧虛,促進氣血生化,提升人體抵抗力。
- 調和藥性: 六氣煎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當歸等,雖有補氣益血之效,但也具有一定偏性。人參性溫和,可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燥或偏寒,使藥效更加協調,減輕副作用。
六氣煎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精之功效。六氣煎多用於治療脾虛氣弱、濕氣困脾等病症,而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可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使氣血生化充足,從而改善體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二、 燥濕利水: 六氣煎中常配伍其他燥濕利水藥物,白朮的燥濕利水作用可以與之協同,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對於脾虛濕困、水腫等症,白朮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並將其排出體外,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六氣煎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六氣煎常用於治療血虛、氣虛、氣血兩虛等症,而當歸能補益氣血,改善循環,因此被選用。
- 和營潤燥: 當歸還具有潤燥、養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滋潤臟腑,使氣血運行通暢,進而緩解六氣煎所針對的各種症狀。
六氣煎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具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功效。六氣煎中各味藥材性味偏寒涼或溫燥,加入甘草可緩解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或溫燥傷陰,使藥力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保護脾胃: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之功效。六氣煎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容易傷及脾胃。加入甘草可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提高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主治功效
六氣煎
六氣煎是一種中藥方劑,由黃耆、肉桂、人參、白朮、當歸、甘草等組成。它可以治療痘瘡(天花)患者因氣虛,會導致痘瘡下陷,發癢,發抖和咬牙。它也可治療男女因陽氣虛弱或寒冷而引起的症狀。
組成: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人參: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固表、生津止渴等功效。
- 白朮: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的功效。
-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主治功效:
- 痘瘡(天花)患者因氣虛,會導致痘瘡下陷,發癢,發抖和咬牙。
- 男女因陽氣虛弱或寒冷而引起的症狀。
用法用量:
- 口服,每日一劑,水煎服。
注意事項: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總結:
六氣煎是一種中藥方劑,由黃耆、肉桂、人參、白朮、當歸、甘草等組成。它可以治療痘瘡(天花)患者因氣虛,會導致痘瘡下陷,發癢,發抖和咬牙。它也可治療男女因陽氣虛弱或寒冷而引起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炙)、肉桂、人參、白朮、當歸、炙甘草。
如發熱不解,或痘未出之先,宜加柴胡以疏表,或加防風佐之;如見點後,痘不起發,或起而不貫,或貫而漿薄,均宜單用此湯,或加糯米、人乳、好酒、肉桂、川芎以助營氣;如氣虛癢塌不起
上(口父)咀。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溫陽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氣煎,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黃耆(炙)、肉桂、人參、白朮、當歸、炙甘草。 主治:痘瘡氣虛,癢塌倒陷,寒戦咬牙。並治男婦陽氣虛寒等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