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補虛黃耆湯
整體功效
益氣補虛,升陽固表。
主治
諸虛不足,少腹急病,脅肋(月真)脹,臍下虛滿,胸中煩悸,面色萎黃,唇口乾燥,少力身重,胸滿短氣,腰背強痛,骨肉痠疼,行動喘乏,不能飲食,或因勞傷過度,或因病後不復。
本方由人參、黃耆、白朮、當歸、甘草、肉桂、白芍組成,具有益氣補虛、升陽固表的功效,主治諸虛不足、少腹急病、脅肋脹痛、臍下虛滿、胸中煩悸、面色萎黃、唇口乾燥、少力身重、胸滿短氣、腰背強痛、骨肉痠疼、行動喘乏等症。
文獻參考
《傷寒論》:「諸虛不足,腰腳疼痛,少腹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心動悸,虛勞贏瘦,四肢不收,飲食不進,大便反溏者,當與補中益氣湯。」
《金匱要略》:「病人少腹急,脅肋(月真)脹,臍下虛滿,胸中煩悸,面色萎黃,唇口乾燥,少力身重,胸滿短氣,腰背強痛,骨肉痠疼,行動喘乏,不能飲食,或因勞傷過度,或因病後不復者,當與補中益氣湯。」
傳統服藥法
人參3兩(去蘆),當歸3兩(去蘆),白朮3兩,黃耆3兩,桂3兩(去粗皮),甘草3兩(炙),白芍藥6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枚,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日3次。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人參、黃耆為君藥,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固表的功效;白朮、當歸為臣藥,具有健脾益氣、養血和營的功效;甘草、肉桂為佐藥,具有調和諸藥、溫補脾陽的功效;白芍為使藥,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補虛、升陽固表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虛黃耆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六。 組成:人參3兩(去蘆),當歸3兩(去蘆),白朮3兩,黃耆3兩,桂3兩(去粗皮),甘草3兩(炙),白芍藥6兩。 主治:諸虛不足,少腹急病,脅肋(月真)脹,臍下虛滿,胸中煩悸,面色萎黃,唇口乾燥,少力身重,胸滿短氣,腰背強痛,骨肉痠疼,行動喘乏,不能飲食,或因勞傷過度,或因病後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