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

荷葉

HE YE

  • 英文名稱:Nelumbo nucifera Gaertn. Folium Nelumbinis Nuciferae Folium Nelumbinis
  • 別名:蘧,蕸
  • 藥品來源: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幹燥葉。夏、秋二季采收,曬至七、八成幹時,除去葉柄,折成半圓形或折扇形,幹燥。
  • 生長環境:水田, 池塘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荷葉的傳統功效


1. 安神寧心

荷葉,其安神寧心之效,並非其主要功效,但在古代醫籍中亦有記載。其安神寧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它整體的清熱、利濕、涼血功效上,間接達到寧心安神的效果。

《醫林纂要》指出荷葉「平熱、去濕,以行清氣」,並認為其苦澀之味能「瀉心肝而清金固水」,從而達到「平氣血」的效果。這說明荷葉的清熱利濕功能,能改善因內熱、濕邪等因素導致的心煩失眠等症狀,間接起到安神的作用。 《日華子本草》則提到荷葉「止渴,並產後口乾,心肺燥,煩悶」,這也說明荷葉能緩解因心肺燥熱引起的煩躁不安,達到一定的安神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通玄》和《現代實用中藥》等典籍中,更多著重於荷葉的開胃消食、止血固精等功效,並未直接提及安神寧心。 《本草綱目》中,雖然描述了荷葉多種功效,但重點在於其活血化瘀、止血等方面,安神寧心並非其主要功效論述。

總體而言,荷葉的安神寧心功效並非其主治,而是由其清熱利濕、涼血等功效間接產生。古代醫籍中對此方面描述不多,且多與其他症狀並列,說明荷葉單獨使用於安神寧心的療效可能有限。 要達到明顯的安神寧心效果,可能需要配合其他具有安神寧心功效的中藥材共同使用。

2. 健脾養心

荷葉,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健脾養心」功效,雖非其主要功效,卻可從多個方面理解。

首先,從脾胃角度,《本草綱目》指出荷葉「生發元氣,裨助脾胃」,元氣乃人之根本,脾胃為後天之本,荷葉能促進元氣生發,自然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提升。 《本草通玄》提及其「開胃消食」功效,也從側面印證了此點。 脾胃功能強健,則營養吸收良好,為養心提供物質基礎。

其次,從心臟角度,《醫林纂要》指出荷葉「苦澀之味,實以瀉心肝而清金固水」,這說明荷葉能清泄心火,去除心臟的鬱熱,使心氣平和。 心火過盛,容易導致心煩、失眠等症狀,荷葉的清熱作用,有助於穩定心神。此外,《日華子諸家本草》記載荷葉能治「產後口乾,心肺燥,煩悶」,亦說明其能緩解心肺鬱熱所致的不適,間接有助於養心。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綱目》也提到「荷葉服之,令人瘦劣」,此處暗示其作用較強,需謹慎使用。

綜上所述,荷葉雖非專門針對健脾養心的藥物,但其清熱、利濕、開胃、消食等功效,可以間接促進脾胃功能,並清泄心火,使心神安定,從而達到健脾養心的作用。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記載各有側重,單方應用需謹慎,最好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3. 利尿消腫

荷葉,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利尿消腫的功效備受重視。多部典籍皆提及荷葉的相關療效,讓我們從古籍中一窺其奧妙。

《本草綱目》中提到荷葉「清水腫、癰腫」,說明其能有效治療水腫,這與其利尿作用密切相關。 《醫林纂要》則指出荷葉「平熱、去濕,以行清氣」,認為其能疏通氣機,排除體內濕熱,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書中更進一步闡述荷葉「苦澀之味,實以瀉心肝而清金固水」,說明其苦澀之性有助於調節心肝功能,並能固攝津液,防止水液外滲,進而達到利尿消腫的效果。 戴原禮《證治要訣》更明確指出「荷葉服之,令人瘦劣,單服可以消陽水浮腫之氣」,直接點明其消水腫的功效。

《本草綱目》又提及荷葉能「散瘀血」,這也間接支持其利尿消腫的作用。因為某些水腫的產生與瘀血阻滯有關,荷葉能散瘀,則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水液代謝,進而消腫。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荷葉利尿消腫功效的記載,不僅從多個角度說明其作用機理,也提供了不同臨牀應用的佐證。 其清熱利濕、疏通氣機、散瘀活血的特性,共同作用於體內水液代謝,最終達到利尿消腫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各個古籍的記載角度各有不同,反映出古人對荷葉藥性理解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4. 破血消癥

荷葉,其「破血消癥」功效在歷代本草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指現代醫學意義上的「破血」,而是涵蓋了多方面的血液循環及相關症狀的改善。

《醫林纂要》指出荷葉「瀉心肝而清金固水,故能去瘀、保精、除妄熱、平氣血」,說明其破血作用並非單純破壞血液,而是通過疏肝、清熱、利水等方式,調理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消除瘀血的目的。 《本草綱目》更詳細地描述了荷葉的止血和散瘀血功效,涵蓋了吐血、咯血、衄血、崩中等多種出血症狀,以及產後惡血等瘀血癥狀,說明其作用機制並非單一,而是根據不同情況發揮不同的作用。

《本草通玄》提到荷葉「開胃消食,止血固精」,說明其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止血,又能促進消化吸收,此點也從側面說明瞭荷葉調理氣血,促進身體整體機能平衡的功效。

綜合各方古籍記載,《本草綱目》中更提及荷葉能「生發元氣,裨助脾胃」,說明其整體調理身體狀態,增強身體機能,從而 indirectly 達到改善血液循環及消除瘀血的作用。 因此,荷葉的「破血消癥」並非單純的破壞性作用,而是透過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氣血運行,最終達到改善瘀血、緩解相關症狀的目的。 其功效之精妙,值得現代醫學進一步探究。

5. 生津止渴

荷葉,其「生津止渴」功效在諸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受到歷代醫家重視。

《本草再新》明確指出荷葉「清涼解暑,止渴生津」,這可視為其生津止渴功效的直接論述。而其他典籍則從不同角度佐證了此功效。例如,《日華子本草》提到荷葉「止渴,並產後口乾,心肺燥,煩悶」,說明荷葉能有效緩解因產後或心肺燥熱引起的口乾、煩渴等症狀。《日用本草》雖未直接提及「生津止渴」,但其記載荷葉「治嘔血、吐血」,表明其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而止血往往能間接改善因陰虛血燥引起的口渴。

《醫林纂要》則從藥性角度闡述荷葉功效。它認為荷葉「平熱、去濕,以行清氣」,其苦澀之味「瀉心肝而清金固水」,這些作用都能調節體內水液代謝平衡,從而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 《本草通玄》雖然著重荷葉的「開胃消食,止血固精」作用,但開胃消食能促進消化吸收,也能間接改善因消化不良導致的口渴。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對荷葉生津止渴功效的記載,或直接點明,或從其其他功效推導,均從不同側面驗證了荷葉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調節氣血等作用,最終達到生津止渴的療效。 這些記載,為荷葉的臨牀應用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

6. 清熱涼血

荷葉,自古以來即被視為清熱涼血之良藥,其功效多見於歷代本草書籍。綜觀《醫林纂要》、《本草通玄》、《本草再新》等典籍,荷葉的清熱作用顯而易見。《醫林纂要》指出荷葉「平熱、去濕」,其苦澀之性更能「瀉心肝而清金固水」,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並能進一步「去瘀、保精、除妄熱、平氣血」,說明其清熱作用並非單純降溫,而是調節氣血,平衡陰陽。

《本草再新》則強調荷葉的「清涼解暑,止渴生津」,體現其清熱生津,消暑解毒的特性,更可「治瀉痢,解火熱」,表明其能治療因熱毒引起的腸胃疾病。《本草通玄》雖未直接提及清熱,但「開胃消食,止血固精」也間接反映其調理氣血、平衡陰陽的功效,從而達到清熱的效果。

此外,《本草綱目》更詳細地闡述了荷葉的涼血作用,記載其能治療多種出血症狀,「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產後惡血、損傷敗血」,說明荷葉具有止血、涼血的功效,並能散瘀血,促進血液循環。 而《本草綱目》中提及的「紫背荷葉散」更說明荷葉在治療痘瘡方面的應用,其升發陽氣、散瘀血的作用,可助於痘瘡的順利排出。 諸多古籍記載共同佐證了荷葉在清熱涼血方面的功效,其作用機理可能與其調節氣血、平衡陰陽,以及其所含有的特定成分有關。

7. 止血

古代醫籍記載荷葉具有多種藥效,其中止血功效尤為值得探討。綜觀以上各家醫書記載,荷葉止血之效並非單純作用,而是基於其多重藥理特性。

《本草綱目》最為詳盡地記載了荷葉的止血功效,指出其能治療「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產後惡血、損傷敗血」等各種出血症狀。此處並非單指外傷出血,更涵蓋了內出血、婦科出血等多種情況,顯示其止血作用之廣泛性。其機理可能與其「散瘀血」的功效相關,能有效清除體內淤積的血液,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說明荷葉能「生發元氣,裨助脾胃,澀精濁」,這暗示著荷葉能提升整體的臟腑功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進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醫林纂要》則從藥性角度分析,指出荷葉「苦澀之味,實以瀉心肝而清金固水,故能去瘀、保精、除妄熱、平氣血也」。這說明荷葉的止血作用與其苦澀的藥性,以及其清熱利濕、調節氣血的功能密切相關。 《日用本草》更直接指出荷葉能「治嘔血、吐血」,佐證其在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牀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通玄》也提及荷葉「止血固精」,此處「止血」可能與其他記載中的止血功效略有不同,側重於精血的固攝作用。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荷葉止血功效的記載,雖然著眼點有所不同,但都指向荷葉具備多方面的止血機制,並非單一作用,而是藉由其多樣藥理特性,達到整體的止血效果。 其功效值得後世繼續研究與探討。

8. 固澀收斂

荷葉的固澀收斂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藥性特點密切相關。

《醫林纂要》指出荷葉「苦澀之味,實以瀉心肝而清金固水」,這說明荷葉的苦澀味並非單純收斂,而是透過瀉火、清熱、利水,間接達到固澀的效果。 它能「去瘀、保精、除妄熱、平氣血」,說明其固澀作用與調節氣血平衡密切相關,而非單純止血止瀉。 此處的「保精」也暗示其對腎精有固攝作用。

《本草通玄》簡潔地指出其「止血固精」功效,直接點明瞭荷葉的固澀作用,尤其在生殖系統方面的應用。 而《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闡述,荷葉「澀精濁,散瘀血」,說明其固澀作用不僅針對精液,也包括了血液方面的瘀滯。 書中還提到荷葉能「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產後惡血、損傷敗血」,這些都屬於出血症狀,藉由荷葉的收斂止血作用得以改善。

綜觀以上古代醫籍記載,荷葉的固澀收斂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透過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等多方面作用,達到平衡氣血、固攝精液、止血等功效。 其固澀作用並非直接的強力收斂,而是建立在整體調理身體狀態的基礎上,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現代醫學雖未完全闡明其機理,但古代醫家對荷葉藥性的觀察與總結,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9. 活血化瘀

荷葉,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其主要功效,但其作用不容忽視。

《醫林纂要》指出荷葉「功略同於藕及蓮心,而多入肝分,平熱、去濕,以行清氣……故能去瘀、保精、除妄熱、平氣血也」。此處強調荷葉入肝經,具有清熱利濕、疏通氣血的作用,其苦澀之性則能瀉心肝之火,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本草綱目》更直接地記載荷葉能「散瘀血」,並列舉了多種出血症狀,如吐血、咯血、崩中、產後惡血等,說明其在止血同時也能夠散瘀。 此外,《本草綱目》還提到荷葉能「升發陽氣」,這與活血化瘀的過程密切相關,因為氣血運行通暢,纔能有效散瘀。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典籍如《本草通玄》著重荷葉的止血固精功效,《本草拾遺》記載其治療血脹腹痛、產後胞衣不下等,這些都間接說明瞭荷葉在活血化瘀方面的作用。 例如,產後胞衣不下,往往與瘀血阻滯有關,荷葉能有效解決此症,間接佐證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總而言之,雖非荷葉之主要功效,但根據歷代醫家經驗,荷葉確實具備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其機理可能與清熱利濕、疏通氣血、升發陽氣等多方面因素相關。 需要強調的是,荷葉活血化瘀的功效,多見於搭配其他藥物使用的情況下,單方使用效果則需謹慎看待。

10. 清熱瀉火

荷葉,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清熱作用,並非單純的降溫,而是透過多種途徑實現。

《醫林纂要》指出荷葉「平熱、去濕,以行清氣」,認為其苦澀之味能「瀉心肝而清金固水」,從肝、心、腎等臟腑入手,調節體內熱邪。 這與《本草通玄》提到的「開胃消食」也有一定關聯,因為積食也會產生內熱。 《本草再新》則更直接地指出荷葉「清涼解暑,解火熱」,說明其在暑熱季節的應用價值。

從多部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荷葉的清熱瀉火,並非單純地「瀉火」,而是更為複雜的機制。它能通過疏通氣血、利濕、清熱等多方面作用,達到清熱瀉火的目的。例如,《本草綱目》提到荷葉能「散瘀血」,瘀血阻滯亦可導致體內熱邪積聚,故而荷葉散瘀也能間接起到清熱的作用。《滇南本草》更進一步指出荷葉能「上清頭目之風熱」,說明其清熱作用可達頭面部。 《日華子本草》記載荷葉能治療產後口乾、心肺燥熱、煩悶等症狀,也從側面反映了其清熱瀉火、調理氣血的作用。

綜上所述,荷葉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多個途徑,從不同層面調節人體氣血,達到平衡陰陽,祛除內熱的目的。 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多種與熱邪相關的症狀。

荷葉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荷葉所含之生物活性成分,能抗菌、抗病毒,對多種感染性疾病,皆有療效。

荷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鮮品15-30g);荷葉炭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荷葉的炮製


荷葉:以水洗淨,剪去蒂及邊緣,切絲,曬乾。荷葉炭:取淨荷葉,置鍋內,上覆一口徑略小的鍋,上貼白紙,兩鍋交接處用黃泥封固,煅至白紙呈焦黃色,停火,待冷取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荷葉注意事項

  1. 虛證者禁服:荷葉具有升散消耗之性,會耗傷陽氣,虛證者服用後會加重症狀。
  2. 上焦邪盛者禁用:荷葉具有升散之性,如果上焦邪盛(例如發燒、煩躁等),服用荷葉會加重症狀。
  3. 忌配桐油、茯苓、白銀:荷葉與桐油、茯苓、白銀相剋,不可同時服用。

荷葉相關的方劑


荷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心內膜炎膀胱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尿道膿傷血尿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暈眩咳血尿中混挾精液小便疼痛腦鳴牙齦出血吐血小便渾濁不清月經淋漓不止大便出血子宮崩漏赤白帶腹痛白帶頭痛遺精損傷失眠月經不調疼痛口乾心悸感冒脫肛

荷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荷葉鹼(nuciferine), 原荷葉鹼(nornuciferine), 前荷葉鹼(pronuciferine), 番荔枝鹼(anonaine), 鵝掌楸鹼(liriodenine), 巴婆鹼(asimilobine), 槲皮素(quercetin), 10-二十九烷醇(10-nonacosanol), N-去甲基荷葉鹼(N-Nornuciferine), 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酒石酸(Tartaricacid), 檸檬酸(citricacid), 蘋果酸(malicacid), 草酸(oxalicacid), 琥珀酸(succinicacid), 鞣質(tannin), 斑點亞洲罌粟鹼(Roemer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