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紫背荷葉僵蠶散方劑中包含荷葉,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暑,利濕止瀉: 荷葉性味甘涼,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止瀉的功效。方中僵蠶性寒,善於清熱定驚,但容易傷脾胃。加入荷葉可以中和僵蠶的寒性,並加強利濕止瀉的作用,防止僵蠶過寒傷脾胃。
- 疏散風熱,止咳化痰: 荷葉還有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的功效。方中僵蠶以治風熱痰盛、驚風抽搐為主,配合荷葉可以加強清熱止咳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紫背荷葉僵蠶散方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
白僵蠶為冬蟲夏草菌寄生於家蠶幼蟲的乾燥蟲體,性寒,味甘。其藥理作用包括抑制細菌生長、抗炎、抗氧化等,對於風熱犯肺、痰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在紫背荷葉僵蠶散中,白僵蠶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有效治療因熱邪侵肺、痰熱鬱結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紫背荷葉僵蠶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瘡疹已出而復攧(指痘疹發出後突然內陷),其勢甚危,諸藥不效者」,屬痘疹(如天花、麻疹)重症。古代醫家認為,痘疹外發為順證,若毒邪內陷則危殆。此方針對「毒不外透、疹陷氣血」之險證,藉透疹解毒、升發陽氣之力挽救逆局,為急救方劑。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紫背荷葉(霜後浮水紫背者)
- 性味推演:荷葉本具清香升散之性,霜後採集者寒涼之氣更甚,紫背者入血分。此藥取其「浮水」之象,輕揚上行;「紫背」色澤,暗合中醫「色紫入血」理論,能涼血透疹。
- 功效推論:結合主治,可推測其作用為「升發透邪,涼血解毒」,助瘡疹從血分透達肌表,解決毒陷血分之危。
白僵蠶(直者炒去絲)
- 性味推演:僵蟲炒製後減其辛燥,保留「祛風散結、化痰通絡」之功。《本草綱目》載其能「拔疔毒風疹」,直者(未折損者)藥力完備。
- 功效推論:此藥可能通過「熄風通絡」緩解痘疹毒邪攻心引動的抽搐,並以「蟲類走竄」之性助毒邪外散。
三、配伍原理與治療機轉
- 升散透毒:紫背荷葉輕揚上行,僵蠶走表通絡,二者相配形成「從裡透表」之力,導邪外出。
- 涼血解毒:荷葉涼血防毒熱灼營,僵蠶散結防毒聚成瘀,針對「疹毒內陷」核心病機。
- 用藥佐使:胡荽汁(辛溫透疹)、酒(行藥勢)或米飲(護胃氣)送服,增強藥力或調和藥性,輔助主藥發揮急救之效。
四、方劑源流與命名
此方在古籍中異名甚多(如荷葉散、南金散、如金散),反映其在痘疹危急證中的廣傳應用。「金」字暗喻「珍貴效驗」,而「紫背荷葉僵蠶散」直指主藥,強調「透散」與「解毒」並重的治療思路,符合中醫「給邪出路」的治則。
結論
此方以簡潔配伍應對痘疹危證,透過升散、涼血、通絡三法合力,促成「毒透疹發」的轉機,體現古代醫家對急症「藥專力猛」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紫背荷葉(霜後塔水紫背者)1錢匕,白僵蠶1錢匕(直者炒去絲。小兒半錢)。
上為細末。
研胡荽汁和酒送下,米飲亦得。
荷葉散(《普濟方》卷四○三)、南金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五)、如金散(《痘疹金鏡錄》卷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背荷葉僵蠶散, 出處:《聞人氏痘疹論》卷下。 組成:紫背荷葉(霜後塔水紫背者)1錢匕,白僵蠶1錢匕(直者炒去絲。小兒半錢)。 主治:瘡疹已出而復攧,其勢甚危,諸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