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礬散

蠶礬散

CAN F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9.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肺經 33%
肝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蠶礬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祛風解痙、散結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痰阻滯、筋脈攣縮所致的抽搐、痙攣、口眼歪斜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解毒散結:白僵蠶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解蛇毒、蠍毒等毒素。同時,其散結消腫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瘰癧、癭瘤等疾病。

因此,白僵蠶在蠶礬散中,能協同其他藥物發揮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等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蠶礬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腳裂」,即腳部皮膚乾燥皸裂之症。此症狀多因津液虧耗、氣血不足或風寒侵襲,導致皮膚失潤、裂傷疼痛,嚴重者甚至出血。古代醫家選用蠶礬散外敷,旨在潤燥生肌、斂瘡止血。

組成與邏輯推理分析

  1. 出蛾兒蠶繭

    • 蠶繭為蠶吐絲結成之繭殼,出蛾後其性溫和,古代認為富含絲蛋白與膠質,具「黏潤滋養」之效。
    • 其纖維結構能附著於裂傷處形成保護層,減少外界刺激;膠質成分可能促進傷口癒合,類似現代「生物敷料」概念。
  2. 細礬(明礬)

    • 性寒味酸澀,傳統用於收斂止血、燥濕殺蟲。其化學成分為硫酸鋁鉀,能凝固蛋白質,使裂口邊緣組織收縮、減少滲液,達到「斂瘡」效果。
    • 另具輕微抗菌作用,可預防裂傷處感染。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結合蠶繭的「滋養修復」與明礬的「收斂固澀」,形成標本兼治之效:

  • 滋潤與修復:蠶繭的膠質成分填補裂縫,保持局部濕潤,緩解乾裂疼痛。
  • 收斂與保護:明礬固化表皮,形成薄膜防止水分流失,並抑制細菌滋生。
  • 協同增效:蠶繭的黏性可延長明礬藥效停留,而明礬的收斂性避免蠶繭過於黏滯,兩者相輔相成。

應用延伸思考

從現代角度看,此方類似「物理性封閉療法」,通過外敷形成保護屏障,促進自癒。其機理或與濕性傷口癒合理論(如凡士林紗布原理)相通,但結合中藥特性,更具「斂瘡生肌」的傳統特色。

整體而言,蠶礬散簡便易得,針對輕度腳裂的局部處理,體現了古代「外治以應急」的實用思維。

傳統服藥法


出蛾兒蠶繭、細礬。
上用出蛾兒蠶繭裝細礬,炭火上燒沸,候過,將繭並礬研細。
香油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蠶礬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 組成:出蛾兒蠶繭、細礬。 主治:腳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