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靈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息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甘,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金靈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而白僵蠶可有效緩解痙攣、抑制抽搐,起到息風止痙的作用。
- 清熱解毒: 白僵蠶亦能清熱解毒,可輔助金靈散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功效,進一步改善因熱毒內蘊引起的小兒驚風。
因此,白僵蠶在金靈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小兒驚風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金靈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金靈散主治小兒久患疳疾,體虛不食,症見天柱骨倒,項細頭重,不能擎舉擡頭。古籍中亦稱為「五軟」症之一。
治療原理
1. 病因病機分析
綜合古文內容,小兒疳疾日久,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無法滋養筋骨是其基本病機。而導致天柱骨倒的直接原因,則有以下幾種觀點:
- 腎虛: 《証治準繩》指出:「此病多應傷腎熱,後來因熱病相隨」,認為本病與腎虛熱有關。腎主骨生髓,腎虛則骨失所養,故見天柱骨倒。
- 肝熱挾風: 《証治準繩》又云:「肝受熱風天柱倒」,認為肝熱挾風也是導致天柱骨倒的原因之一。肝主筋,肝熱生風,風性勁急,可導致筋脈拘攣,失於柔和,故見項細、頭重等症狀。
- 外邪侵襲: 《証治準繩》還提到:「此或傷寒或吐或瀉,乘虛邪毒透入肝脈,熱邪所侵,是致令筋軟長」,認為傷寒、吐瀉等外邪侵襲,耗傷正氣,邪毒乘虛入裡,侵犯肝脈,也可導致筋骨失養。
- 膽熱: 《証治準繩》引用《鳳髓經》的說法:「此患只應傷膽熱,後來伏熱又相隨」,認為膽熱也是病因之一。
2. 方劑配伍分析
金靈散方中僅用一味白殭蠶。
- 白殭蠶:
- 性味:鹹、辛,平。
- 歸經:入肝、肺、胃經。
- 功效:祛風解痙,化痰散結。
-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殭蠶具有鎮靜、抗驚厥、抗菌等作用。
3. 方藥作用機制
針對病因:
- 白殭蠶入肝經,能熄風止痙,緩解因肝風、肝熱、膽熱或外邪侵襲肝脈所致的筋脈拘攣、項強等症狀。
- 白殭蠶歸肺胃經,且根據古文的描述和現代醫學資訊,白殭蠶具有化痰止咳,舒緩過敏,改善皮膚狀況,緩解肌肉疼痛和抽搐,舒緩神經緊張情緒,有助於睡眠質量提升,以及抗菌作用。通過這些作用改善患兒整體虛弱的狀態。
針對病機: 白殭蠶味鹹,鹹能軟堅,且其本身質地較硬,可能具有一定的「以形補形」作用,有助於堅固筋骨。
用法: 古方記載用薄荷酒調服。薄荷性味辛涼,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有助於引藥上行,直達病所。
4. 綜合分析
金靈散單用一味白殭蠶,藥簡力專,針對小兒疳疾後期出現的天柱骨倒症狀,通過熄風止痙、堅固筋骨的作用,來達到治療目的。其配伍薄荷酒,意在引藥上行,增強療效。
從病因病機角度看,金靈散主要針對的是肝風、肝熱、膽熱以及外邪侵襲肝脈所導致的筋骨失養,而對於腎虛所致的天柱骨倒,則需要與其他補腎藥物合用。
總之,金靈散作為一個經驗方劑,其療效有待進一步的臨床驗證。但從古籍記載和藥物特性分析來看,其對於小兒疳疾後期出現的天柱骨倒症狀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不拘多少(揀直者,去絲嘴,炒焦)
上為末。
每服半錢,或1字1錢,薄荷酒調下,日3次。須臾用生力散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頭重
相同名稱方劑
金靈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白僵蠶不拘多少(揀直者,去絲嘴,炒焦)。 主治:腎疳時久,骨沉力弱,項細頭重,致天柱骨倒,不能擎舉擡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