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蛾散
TIAN 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證類本草》卷二十一引《勝金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9.0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肺經 33%
肝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天蛾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定驚安神之效。天蛾散多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白僵蠶可有效緩解痙攣症狀,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2. 化痰散結:白僵蠶亦有化痰散結之功效,可幫助清除體內痰液,緩解呼吸道阻塞,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治療因痰濁阻滯所致的抽搐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天蛾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一切金瘡」,即各類金屬利器所致之外傷創口。其核心功效為「止血生肌」,旨在迅速止血、促進創口癒合,防止感染。古代醫家以蠶蛾入藥,取其性味特性與外傷修復之關聯,且以生用保持藥性活躍,符合瘡瘍外用方簡峻之特點。
組成與邏輯推理
主藥分析:晚蠶蛾(生用)
- 藥性推論:蠶蛾性溫味鹹,《本草綱目》載其能「治金瘡、止血、收瘡口」。生用者,取其未經炮製,保留蟲類藥走竄之性,外用可直達創面,活絡血脈。
- 現代科學視角:蠶蛾含蛋白質、几丁質等成分,或具收斂作用,能刺激創面微血管收縮以止血;其天然黏性物質可能形成保護層,助於組織修復。
劑型設計原理
- 散劑配伍:單味為末,直接摻於傷口,符合「外科用藥貴專」之原則。散劑形態利於藥粉均勻吸附滲血,兼有物理性壓迫止血效果。
- 帛裹之法:以絲織物包裹,既固定藥粉,亦避免外界污染,呼應古代「密閉瘡口」之護理觀念,同時絲帛本身輕柔透氣,減少摩擦損傷。
治療機制推演
此方之效,可從「蟲藥通絡」「鹹能軟堅收澀」理解:
- 止血:蠶蛾之鹹味中醫理論中可收澀離經之血,其粉末吸附創面後形成微環境,加速血小板聚集。
- 生肌:溫性助局部氣血運行,蟲類藥傳統認為具「續傷」之能,或通過激活局部修復細胞,促進肉芽組織增生。
總括而言,天蛾散之組成體現古代「以蟲治傷」之直觀思維,結合散劑外用特性,形成簡效之金瘡急救方。
傳統服藥法
晚蠶蛾不以多少(生用)。
止血生肌。
上為末。
摻勻,帛裹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天蛾散, 出處:《證類本草》卷二十一引《勝金方》。 組成:晚蠶蛾不以多少(生用)。 主治:止血生肌。主治:一切金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