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僵蠶塗敷方
JIANG CAN TU F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9.0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肺經 33%
肝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僵蠶塗敷方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腫止痛: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較好的消腫止痛作用,特別適用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腫脹。僵蠶塗敷方多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等疾病,白僵蠶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炎症消退。
- 活血化瘀:白僵蠶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白僵蠶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白僵蠶在僵蠶塗敷方中發揮著重要的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配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遠年瘻瘡不癒:指長期不癒合的慢性瘺管或潰瘍性創面,多因氣血虧虛、毒邪深伏,或局部經絡瘀阻所致。此類瘡瘍常見膿血夾雜、周邊組織僵硬、久不生肌收口等特徵。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析】
白僵蠶(炒):
- 性味鹹辛平,歸肝、肺經。古代醫家認為其能「散風熱、化痰結、解毒消腫」,炒製後燥性增強,更利於斂瘡生肌。
- 現代角度推測:僵蠶含蛋白質、草酸銨等成分,可能具有局部收斂作用,促進創面滲出液吸收;其纖維狀結構或能物理性填充瘺管,刺激肉芽組織生長。
艾炷灸法配合:
- 艾灸溫熱刺激可改善局部氣血運行,化解深伏之毒邪。初始「惡膿出」為排毒反應,後「清血出」提示氣血漸通。
- 灸法高溫可能直接破壞瘺管內異常組織,而僵蠶末隨後覆蓋,形成藥物與物理治療的協同。
外治邏輯層次:
- 祛腐階段:灸法熱力與僵蠶辛散之力共促膿毒排出。
- 生新階段:蠶末直接接觸創面,形成保護層,其收斂性減少滲出;艾灸溫通持續改善局部微循環,助組織修復。
- 閉瘺關鍵:帛布加壓包紮配合藥物填塞,機械性壓迫瘺管通道,阻斷分泌物積聚,符合「瘻管閉合需排盡腐物並消除腔隙」的處理原則。
【配伍特點】
單味藥簡而力專,結合灸法形成「藥—熱—壓」三重作用:
白僵蠶針對局部病理產物(痰瘀膿毒),艾灸調整整體氣血狀態,物理包紮提供結構支持,體現中醫「祛腐生肌」與「煨膿長肉」的外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炒)。
上為末。
塗敷瘡口內,以熟艾作炷,灸之;癢痛,初惡膿出,後清血出,更用蠶末塞瘡內,以帛裹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僵蠶塗敷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白僵蠶(炒)。 主治:遠年瘻瘡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