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治紅丹

BA BAO ZHI HONG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心經 18%
肝經 16%
胃經 14%
脾經 12%
膽經 5%
大腸經 5%
腎經 4%
三焦經 1%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八寶治紅丹方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荷葉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止渴、散瘀止血的功效。紅丹症狀多為熱毒熾盛,故荷葉可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2. 利濕退黃: 荷葉善於利濕,可促進體內濕熱排出,有助於改善黃疸症狀。紅丹常伴有濕熱內蘊,荷葉能利濕退黃,使患者的皮膚、眼白逐漸恢復正常顏色。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特性:

  1. 清熱解毒,生津潤燥: 紅丹屬熱毒,石斛性寒,能清熱解毒,同時又能滋陰生津,潤燥止渴,有助於緩解紅丹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2. 補益脾胃,增強免疫: 石斛具有益胃生津、健脾補虛之效,紅丹往往會損傷脾胃,導致消化不良,而石斛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提升機體抵抗力,從而促進紅丹的康復。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包含小薊,主要原因在於其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小薊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紅丹症狀多為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導致皮膚紅腫、潰瘍,而小薊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可有效改善紅丹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潰瘍等症狀,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目的,促進傷口癒合。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使用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墨性寒,能清熱解毒,尤其對火毒、熱毒引起的紅丹有較好療效。墨中含有炭黑,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體內毒素,幫助排解。
  2. 收斂生肌: 墨能收斂生肌,促進傷口癒合。紅丹常伴有皮膚損傷,墨的收斂作用能幫助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墨在「八寶治紅丹」方劑中,發揮了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紅丹症狀。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紅丹方劑中,其他藥材可能存在較強的藥性,例如具有燥熱、辛辣之性的藥物,甘草可以中和這些藥性,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度刺激或損傷。
  2. 增強療效:甘草可以提高其他藥材的藥效。紅丹方劑中,其他藥材可能需要甘草的輔助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療效。例如,甘草可以提高藥物的滲透性,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從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清熱涼血、養血柔肝之效。紅丹症狀多為熱毒熾盛,白芍可清熱解毒,緩解紅腫熱痛。
  2. 緩解疼痛:白芍能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疼痛,如紅丹所伴隨的疼痛。此外,白芍還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紅丹的消退。

總之,白芍在八寶治紅丹方劑中發揮清熱涼血、緩解疼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紅丹。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涼血: 牡丹皮味苦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紅丹所引起的發熱、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紅丹的病理變化常伴隨血瘀,而牡丹皮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紅丹的消退。

因此,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加入牡丹皮,可發揮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雙重功效,有效治療紅丹,促進其早日康復。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加入蓮藕,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蓮藕性寒,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紅丹屬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蓮藕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紅丹症狀。
  2. 健脾開胃,生津止渴: 蓮藕富含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具有健脾開胃、生津止渴的功效。紅丹患者常伴有口乾舌燥、食慾不振等症狀,蓮藕可補充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八寶治紅丹方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側柏葉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紅丹症狀多為發熱、口渴、咽喉腫痛、舌苔黃膩、便祕等,側柏葉能清熱解毒,緩解紅丹所致的熱毒症狀。

其二,側柏葉能涼血止血,紅丹常伴有皮膚紅腫、潰爛,甚至出血,側柏葉可有效止血,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病患痛苦。

因此,八寶治紅丹方中加入側柏葉,可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輔助治療紅丹。

八寶治紅丹方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因為黃芩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紅丹屬於熱毒熾盛的病症,而黃芩性寒,能清熱瀉火,並能解毒消腫,抑制炎症反應,有效控制紅丹的發展。此外,黃芩還能涼血止血,緩解紅丹引起的出血症狀。

因此,八寶治紅丹方中加入黃芩,能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有效治療紅丹病症。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包含百合,主要是因為百合具備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毒: 百合性微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紅丹所致的發熱、咽痛等症狀。
  2. 滋陰潤肺: 紅丹常伴隨肺熱乾燥,百合具有滋陰潤肺的功效,可以滋潤肺燥,緩解咳嗽、痰少等症狀,改善肺部功能,促進恢復。

因此,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加入百合,能夠有效清熱解毒、滋陰潤肺,達到治療紅丹的目的。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包含梔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毒: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抑制紅丹病的發展。
  2. 降火消炎:紅丹病常伴有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梔子能清熱解毒,降火消炎,緩解病症,促進病情好轉。

因此,梔子在八寶治紅丹方劑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滯: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的功效。紅丹症狀常伴隨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橘皮可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緩解不適。
  2. 燥濕止癢: 橘皮具有燥濕止癢的效果,對於紅丹引起的皮膚瘙癢、皮疹等症狀,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橘皮在八寶治紅丹方劑中,既能理氣行滯,又能燥濕止癢,有助於緩解紅丹的相關症狀。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化痰:紅丹症狀多伴有熱毒內盛、痰熱壅肺,川貝母性寒,入肺經,能清熱化痰,宣肺止咳,可有效緩解紅丹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2. 潤肺止咳: 川貝母味甘,具有潤肺止咳之效,可緩解紅丹引起的肺燥咳嗽、咽喉乾癢等症狀,並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肺部組織。

總之,川貝母在八寶治紅丹方劑中起到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紅丹的症狀,促進病患康復。

八寶治紅丹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紅丹症狀多為熱毒熾盛,灼傷血絡,導致血熱妄行。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紅丹症狀。
  2. 滋陰潤燥: 紅丹常伴有口渴、咽乾、皮膚乾燥等症狀,反映機體陰虛內熱。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燥熱,改善皮膚乾燥,同時也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紅丹造成的局部紅腫。

八寶治紅丹方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止渴生津的功效。

紅丹症狀多為熱毒壅盛,常伴有口渴、煩躁等症。竹茹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肺熱、降胃火的作用。其清熱解毒之力可緩解紅丹所致的熱毒,而止渴生津之效則能改善口渴、煩躁等不適。

此外,竹茹還有潤燥止咳、利咽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紅丹患者的咳嗽、咽痛等症狀。因此,八寶治紅丹方中加入竹茹,可謂是針對紅丹病症的病機,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八寶治紅丹 」

中藥方劑「 八寶治紅丹 」主要成分包括:荷葉、石斛、小薊、墨、甘草、白芍、牡丹皮、蓮藕、側柏葉、黃芩、百合、梔子、橘皮、川貝母、生地黃、竹茹。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百合

百合性微寒,味甘,主要歸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安神、補中益氣、止咳化痰、清熱解毒、養陰潤肺的功效。

白芍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側柏葉

側柏葉具有止血、清熱涼血、活絡止痛、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利尿、化腐生肌等功效。側柏葉性溫、味苦、澀,入肝、肺、腎經,具有活絡止痛、祛風除濕、解毒殺蟲之效。

川貝母

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川貝母可清肺熱、化痰止咳,對肺熱燥咳、乾咳少痰、痰粘難咯、咯痰帶血等症有良好療效。川貝母還可平喘、鎮咳、祛痰,對氣喘、咳嗽、痰多胸悶等症有良好療效。川貝母還具有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荷葉

中藥荷葉性涼,味苦澀,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固澀收斂、止血、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破血消癥、利尿消腫、健脾養心、安神寧心等功效。荷葉主要用於治療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瘀血腫痛、瘡瘍腫痛、水腫、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

黃芩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牡丹皮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牡丹皮清營血之實熱,同時還能治陰虛發熱。牡丹皮中的植物鞣素、芳香油和皁苷等成分有助於擴張血管、增強血管壁強度、促進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循環、止血,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牡丹皮還能清熱涼血,適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等症。

生地黃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石斛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可治療熱病傷津、口乾煩渴、胃陰不足、胃痛乾嘔、肺燥乾咳、虛熱不退、陰傷目暗、腰膝軟弱、氣血虛、乏力疲勞、腎精虧虛、腰膝酸軟、失眠多夢、遺精滑精等症狀。

梔子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梔子中的有效成分包括梔子苷和梔子酸,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療效果。

竹茹

竹茹性涼、味甘,入肺、胃、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主治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肺熱咳嗽、咳吐黃痰、齒齦間血出不止、黃泡熱瘡、喉痛、咳嗽、喉炎、暑熱濕盛之水腫、痰濕壅盛之水腫、經期過多、鼻出血、牙齒出血等症狀。

橘皮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它可以促進尿液生成,增加尿量,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毒素。橘皮還能疏通氣滯、理氣行氣,緩解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此外,它還有清熱利尿、健脾胃、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的功效。

小薊

小薊具有止血、利水消腫、清熱涼血三大傳統代功效。止血方面,可涼血止血、祛瘀消腫,尤擅止血,常用於治各種出血症。利水消腫方面,味苦性涼,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用於因熱毒、濕毒所致的水腫、腎炎、痔瘡等疾病。清熱涼血方面,性涼味苦,入肝經,擅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活血化瘀,適用於熱毒性病、喉痹、瘡瘍等症。

蓮藕

蓮藕性寒味甘,入脾、胃、腎三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散瘀、健脾益氣、補血養肝、清熱養胃、生津止渴、健脾開胃、益血補心等功效。蓮藕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澱粉、蛋白質、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具有滋陰補血、養肝明目、止瀉固精的作用。另外,藕粉調補脾腎、滋腎養肝、補髓益血。

總結

中藥方劑「 八寶治紅丹 」主要成分包括:荷葉、石斛、小薊、墨、甘草、白芍、牡丹皮、蓮藕、側柏葉、黃芩、百合、

傳統服藥法


荷葉160兩,石斛48兩,大小薊32兩,香墨32兩,甘草32兩,白芍32兩,丹皮64兩,藕節64兩,側柏炭64兩,黃芩64兩,百合64兩,梔子(炒焦)64兩,橘皮64兩, 棕櫚炭16兩,貝母24兩,生地40兩,竹茹40兩。
清熱平肝,潤肺止血。
上為級末,過羅,煉蜜為丸,重3錢。
每服1丸,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胃腸出血咳血咳嗽多痰牙齦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八寶治紅丹,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荷葉160兩,石斛48兩,大小薊32兩,香墨32兩,甘草32兩,白芍32兩,丹皮64兩,藕節64兩,側柏炭64兩,黃芩64兩,百合64兩,梔子(炒焦)64兩,橘皮64兩,棕櫚炭16兩,貝母24兩,生地40兩,竹茹40兩。 主治:清熱平肝,潤肺止血。主治:急怒肝旺,肺熱火盛,吐血衄血,痰中帶血。

八寶治紅丹,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鐵樹葉2斤,鮮荷葉10斤,側柏葉4斤,大薊2斤,生地炭4斤,荷葉炭4斤,棕櫚炭1斤,橘絡2斤8兩,石斛3斤,甘草2斤,廣陳皮4斤,丹皮4斤,生地2斤8兩,浙貝母1斤8兩,黃芩4斤,百合4斤,木通2斤,香墨2斤。 主治:清熱,化瘀,止血。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唾血,痰中帶血,胸中積血,兩肋刺疼,陰虛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