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薊

小薊

XIAO JI

  • 英文名稱: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 Herbacirsii, Common Cephalanoplos Herb, Fieldhistle Herb, Setose Cephalanoplos Herb
  • 別名:小薊姆,野紅花,牛戳刺,刺刺芽,刺薊菜,槍刀菜,刺殺草,曲曲菜,小牛扎口,青青菜,刺兒草,萋萋菜,木刺艾,貓薊,刺蘿蔔,刺兒菜,千針草,小惡雞婆,薺薺菜,刺桿菜,薺薺毛,青刺薊,刺角菜,刺菜,小雞角刺,刺尖頭草,白雞角刺
  • 藥品來源:菊科刺兒菜屬植物刺兒菜的乾燥地上部分(帶花全草),根狀莖亦可入藥。夏、秋二季花開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
  • 道地藥材:西藏, 雲南, 廣東, 廣西
  • 生長環境:山坡, 荒地, 河旁或荒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國藥典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小薊的傳統功效


1. 止血

小薊,其止血功效自古以來便為醫家所重視。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卓越的止血作用,且作用機制似乎並非單一,涵蓋了止新血與破宿血兩種情況。

《本草綱目拾遺》中明確指出小薊具有「破宿血,止新血」的功效,並列舉了其應用範圍,包括「暴下血、血痢、全瘡出血、嘔血」等症狀,甚至連蜘蛛蛇蠍的毒傷出血亦可應用,足見其止血功效之廣泛。此處「破宿血」指的可能是清除瘀積於體內的陳舊血液,而「止新血」則是指迅速止住新鮮的出血。

《本草圖經》則進一步區分了小薊與大薊的功效差異:「小薊根…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大薊根…破血之外亦療癰腫,小薊專主血疾。」此處強調小薊更專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鼻出血及便血等,而其止血作用之精準,更勝於兼具破血功效的大薊。

《本草書名》中引述的《本章經集註》與《分類草藥性》雖然沒有直接論述小薊的止血功效,但從後者提到的「治血淋脹痛,跌打損傷,紅崩、白帶」等症狀來看,亦可間接推測其與血液循環相關疾病的治療作用,而止血功效可能正是其發揮作用的重要機制之一。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充分說明小薊具有廣泛而有效的止血作用,無論是新發生的出血還是陳舊的瘀血,皆可藉由小薊的藥力得到改善,其在中醫止血領域的地位不可忽視。 然而,具體應用仍需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古代典籍

2. 涼血止血

小薊,其「涼血止血」功效歷來為醫家所重視。其功效的佐證,可從多部古代醫藥典籍中找到。

《本草綱目拾遺》中明確指出小薊具有「破宿血,止新血」的雙重作用。不僅能清除體內淤積的陳舊血液,還能有效阻止新鮮血液的持續流失。其功效範圍廣泛,涵蓋了「暴下血、血痢、全瘡出血、嘔血」等多種出血症狀,甚至還記載了其治療蜘蛛、蛇蠍等毒蟲咬傷的功效,暗示其具有清熱解毒的潛力,間接輔助止血。

《本草圖經》則進一步區分了小薊與大薊的功效。它認為小薊根「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專門針對各種出血症狀,而大薊則兼具破血和治療癰腫的功效。此處的描述突顯了小薊在止血方面的專長,強調其作用的專一性和有效性。

此外,《本草書名》引述的《本章經集註》和《分類草藥性》也記載了小薊的相關功效。《分類草藥性》中提到小薊能治療「血淋脹痛,跌打損傷,紅崩、白帶」,這些症狀都與血瘀、出血相關。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已觀察到小薊在治療各種出血性疾病,以及一些與出血相關的婦科疾病上的療效。

綜上所述,古代典籍對小薊「涼血止血」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提供了其臨牀應用價值的佐證,體現了小薊在中醫藥體系中獨特的地位及臨牀價值。其作用機制雖未在古籍中明確闡述,但其療效的累積觀察,已為後世醫家所沿用。

3. 消腫解毒

小薊,其消腫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於止血和消腫兩個方面,兩者互為表裡,共同成就其治療腫毒的療效。

《本草綱目拾遺》明確指出小薊具有“破宿血,止新血”的功效,並列舉了其治療暴下血、血痢、瘡瘍出血、嘔血等出血症狀的應用,同時也提及其能治療蜘蛛、蛇蠍等毒蟲咬傷。這說明小薊不僅能止血,還能解毒,其消腫解毒的功效,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其止血作用,減少炎症滲出,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本草圖經》則更進一步區分了小薊和大薊的功效。指出小薊根「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專主血疾;而大薊則兼具破血和療癰腫的功效。這暗示了小薊的消腫作用,主要還是針對因出血或淤血引起的腫痛。 其消腫機制,可能與其止血作用相關,減少局部充血、炎症反應,從而緩解腫脹。

《本草書名》引述的《本章經集註》和《分類草藥性》則從不同角度補充說明瞭小薊的功效。 《分類草藥性》記載其可治「血淋脹痛,跌打損傷,紅崩、白帶」,這也間接說明瞭小薊在治療因外傷或炎症引起的腫痛方面的應用,例如跌打損傷導致的腫脹,或炎症引起的脹痛。 這些記載都支持了小薊具有消腫解毒的功效,且其作用機理與其顯著的止血作用密切相關。總而言之,小薊消腫解毒的功效,並非單純的消腫或解毒,而是通過止血,從而控制炎症反應,達到消腫解毒的效果。

4. 清熱涼血

小薊,其清熱涼血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止血和清解血熱兩個方面。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降溫」,而是透過調節血液運行,達到清熱涼血的效果。

《本草綱目拾遺》明確指出小薊「破宿血,止新血」,這說明小薊既能清除體內淤積已久的瘀血,又能迅速止住新鮮出血。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暴下血、血痢、外傷出血(如瘡瘍出血)、以及嘔血等多種出血症狀,甚至還能解蜘蛛、蛇蠍等毒蟲之毒,顯示其強大的止血和解毒能力。此處的「止血」,並非單純的血管收縮,而是更深層次的血液運行調節,將積滯的熱毒排出體外,從根本上解決出血問題。

《本草圖經》則進一步區分了小薊和大薊的功效,指出小薊「專主血疾」,其根部能有效治療吐血、衄血(鼻出血)、下血等症狀,相比大薊更專注於治療各種出血性疾病。這也側面印證了小薊在清熱涼血方面的專長。

《本草書名》引述的《分類草藥性》則記載小薊可治療血淋(尿血)、跌打損傷引起的出血、紅崩(月經過多)、白帶等症狀,這些都與血液運行失常,以及體內熱毒有關。這些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小薊清熱涼血的功效,並展現其在治療各種出血和婦科疾病方面的應用價值。總體而言,小薊的清熱涼血功效並非單純的「降溫」,而是透過調節血液運行,清除熱毒,從而達到止血、消腫、解毒等多種治療效果。

5. 利水消腫

小薊,其利水消腫的功效,雖非其主要作用,但在古代典籍中亦有記載,並與其止血、活血功能相互關聯。 從現有資料來看,小薊利水消腫的機理並非單純利尿排水的單一作用,而是透過其整體的藥性來達成。

《本草綱目拾遺》中,雖未直接提及小薊的利水消腫功效,但記載其能治療“血淋”,而血淋往往伴隨著尿路感染、血尿、水腫等症狀,小薊能止血,並改善相關症狀,間接推測其可能具備利水消腫的潛力。此處的血淋,應理解為現代醫學中的泌尿系統疾病,而小薊的止血作用可能幫助緩解因出血導致的腫脹。

《本草圖經》則著重於小薊根的止血功效,並指出小薊「專主血疾」,而大薊則兼具破血與療癰腫的功能。此處雖未明確指出小薊利水消腫,但「癰腫」一詞往往伴隨體內積液,若能治癒癰腫,則暗示其可能具備調節體液平衡的能力,間接支持其利水消腫的可能性。

《分類草藥性》,收錄於《本草書名》中,更直接地提到小薊能「治血淋脹痛」,此處的「脹痛」可能與水腫相關,說明小薊的應用範圍涵蓋了因血淋引起的腫脹不適。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記載多與小薊的止血、活血功效相關聯,其利水消腫作用可能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整體藥性作用的體現。 因此,小薊利水消腫的功能,需要結合其他藥物,並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小薊的現代功效


1. 提升免疫力

小薊能調節免疫,增強機體免疫力。其活性成分能刺激免疫細胞生成和活化,提高吞噬能力和殺菌作用,增強免疫力。此外,小薊還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能減輕炎症反應,保護免疫細胞免受氧化損傷。

2. 抗發炎

小薊中之多種成分具有消炎作用,可抑制炎症介質生成以減輕炎症反應,因而發揮鎮痛、解熱、消腫等功效。如黃酮類、縮環醇等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生成,減輕風濕性關節炎、痔瘡等相關疾病症狀。

小薊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小薊的炮製


小薊炭:取凈小薊段放鍋內,炒至棕黑色,注意存性,噴灑少許清水,取出晾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薊注意事項

  1. 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
  2. 避免與鐵器接觸。
  3. 不適合胃弱泄瀉及血虛極、脾胃弱不思飲食的患者。
  4. 不適合氣虛者。
  5.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
  6. 可能與某些藥物產生相互作用,使用前請諮詢醫生或藥師。
  7. 肝功能受損者不宜使用。
  8. 胃腸道疾病患者不宜使用。
  9. 心臟病患者應慎用。

小薊相關的方劑


小薊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慢性肝炎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血尿大便出血吐血腎炎白帶嘔吐黃疸咳血損傷腹瀉尿急口乾疼痛痔瘡痢疾

小薊含有的化學成分


綠原酸(Chlorogenicacid), 咖啡酸(Caffeicacid), 氯化鉀(potassiumchloride), 三十烷醇(triacontanol), 蒙花甙(linarin), 刺槐素(Acacet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