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薊根湯

XIAO JI G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15%
脾經 14%
腎經 11%
心經 10%
胃經 7%
膽經 7%
大腸經 4%
心包經 3%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薊根湯中包含小薊,主要原因在於小薊根的藥用價值:

  1. 涼血止血:小薊根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各種出血症狀,例如吐血、衄血、尿血等,皆有顯著療效。
  2. 清熱解毒:小薊根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目赤腫痛等,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小薊根是治療出血症狀和熱毒症狀的重要藥材,也是小薊根湯的主要組成部分。

小薊根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止血,緩解小薊根的寒性: 小薊根性寒,善於涼血止血,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當歸性溫,具有補血活血、養血調經之效,能緩解小薊根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傷脾胃。
  2. 協同止血,增強療效: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補血止血的功效,與小薊根的涼血止血作用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止血,並促進血瘀的消散,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薺根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尿血、便血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阿膠這一重要成分。阿膠是一種由驢皮經熬製而成的中藥材料,性質平和,味甘,歸肝、肺、腎三經,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在小薺根湯中加入阿膠,主要是利用其良好的止血作用,配合其他清熱涼血的藥材,共同達到治療血熱出血的目的。

此外,阿膠還能夠滋養血液,對於因出血而導致的血虛亦有很好的補充作用,從而防止出血後可能產生的氣血兩虧狀況。因此,在小薺根湯中使用阿膠,不僅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止血效果,還能兼顧到患者身體的全面調理與恢復,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

小薊根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小薊根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與川芎配伍,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進而增強止血功效。
  2. 調和藥性: 小薊根偏於寒涼,川芎性溫,兩者相配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達到寒涼而不傷正氣的效果,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小薊根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除煩止渴、利咽止嘔的功效。小薊根湯本身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竹茹的加入能進一步清熱涼血,輔助小薊根止血功效。
  2. 和胃降逆,止嘔止渴:竹茹能清熱解毒,又能和胃降逆,對於血熱所致的胃熱煩渴、嘔吐等症亦有緩解作用,使小薊根湯的療效更全面,提高臨牀治療效果。

小薊根湯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止血功效: 小薊根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而續斷則擅長補肝腎、續筋骨,並能促進血凝,止血效果更佳。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止血,並改善因血瘀造成的疼痛或腫脹。
  2. 針對病因,標本兼治: 小薊根湯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外傷出血等症狀,而續斷能補益肝腎,改善因肝腎不足導致的出血傾向。加入續斷,不僅止血,更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預防再次出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小薊根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兩點原因:

  1. 同類相佐:小薊根與地榆皆具涼血止血之效,二者同屬收斂止血藥,藥性相近,合用可增強止血功效。
  2. 相輔相成:小薊根擅長涼血止血,而地榆則更注重收斂止血,二者搭配使用,一涼一收,相輔相成,使止血效果更全面,並能有效控制出血量。

因此,小薊根湯加入地榆,不僅增強了止血功效,也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小薊根湯為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清熱涼血、利尿止血。其組成成分多種,其中包含了一味特殊的藥材—伏龍肝。伏龍肝並非動物性肝臟,而是指經過燒煉後的灶心土,即廚房爐灶中心部分的黃土,因古人認為爐灶之火能長時間不熄,有如龍臥其中,故名為「伏龍肝」。

在小薊根湯中使用伏龍肝,主要是取其性溫和而無毒的特性,能入胃經,具有溫中止血的作用。根據《本草綱目》記載,伏龍肝能治吐血、衄血等症,對於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療效。在該方中,配合其他藥材如小薊、生地黃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尤其適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總體而言,小薊根湯中的伏龍肝起到了溫中止血、調和諸藥的作用,使整個方劑更為完善,增強了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小薊根湯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小薊根湯出自《聖濟總錄》,原方記載用於治療婦女月經過多,或因外傷導致的出血不止,且血色如肝或成片狀。此方在後世醫家,如張錫純、沈金鰲等人的臨牀應用中,被進一步拓展其應用範圍,展現出其獨特的治療機理與廣泛的療效。

治療原理分析

小薊根湯的組方,可見其主要以清熱涼血、活血止血、補益肝腎為核心治療思想。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小薊根:為本方主藥,其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血分之熱,使血歸經,達到止血的目的。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亦將其用於治療花柳毒淋兼血淋者,可見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力。
    • 地榆:性味苦、微寒,亦具涼血止血之效,能與小薊根協同作用,加強清熱涼血、止血功效。
  2.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因血瘀所導致的出血、疼痛等症狀。
    •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況,同時能引藥上行,達到更好的療效。
  3. 補益肝腎,固攝止血:

    • 續斷: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之功效,能加強肝腎功能,固攝血脈。
    • 阿膠:具有滋陰潤燥、止血安胎的功效,能補益血氣,有助於止血,對於陰血虧虛引起的出血尤其適用。
  4. 和胃止嘔:

    • 竹茹:具有清熱化痰、和胃止嘔的功效,能減輕因出血可能導致的胃腸不適。
    • 伏龍肝:具有溫中健脾,散寒止痛的功效,用於調和脾胃,幫助藥物吸收,並且能散寒。

綜合來看,此方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補益肝腎為組方思路,達到「清」、「活」、「補」兼顧之效,不僅能止血,更能針對出血的病因進行治療,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和醫家應用,小薊根湯主要針對以下幾方面的病症:

  1. 婦女崩漏:
    • 《聖濟總錄》、《婦科玉尺》均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婦女月經過多,或因血瘀導致的崩漏,血色如肝或成片者。其病機多為陰虛血熱,或血瘀阻滯,故本方之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恰可對症治療。
  2. 外傷出血:
    • 《聖濟總錄》提及此方能治"卒暴血傷不止",可見其對外傷出血亦有效果。
  3. 血淋、毒淋:
    •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將小薊根湯用於治療花柳毒淋兼血淋者,並提及可與鴨蛋子、三七並用,療效更佳。這說明小薊根湯對因熱毒引起的泌尿系統出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張錫純還提及該方對於血溺相雜,血成絲、成塊,且有腥臭者有效,可見其不僅能止血,還能清除血中熱毒。
  4. 瘡瘍腫痛:
    • 張錫純還曾用濃煎鮮小薊根湯治療童子項下疙瘩,並提及該方能「消血中之熱毒,又能化瘀開結」,可見其亦可用於治療瘡瘍腫痛等熱毒所致之病症。

總結

小薊根湯為一經典方劑,以小薊根為君藥,配伍當歸、阿膠等藥,組成一清熱涼血、活血止血、補益肝腎的良方。其應用廣泛,不僅用於婦科崩漏,亦可治療外傷出血、泌尿系統出血、瘡瘍腫痛等。可見,小薊根湯的療效不僅限於止血,更在於針對病因的綜合治療,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精髓。

傳統服藥法


小薊根3兩,當歸(微炙)1兩,阿膠(炙令燥)1兩,芎窮1兩,青竹茹1兩,續斷1兩,地榆根1兩半,伏龍肝2兩。
上藥治下篩。
每服3錢匕,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薊根湯是一首具有活血止血功效的方劑,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月經過多

相同名稱方劑


小薊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小薊根3兩,當歸(微炙)1兩,阿膠(炙令燥)1兩,川芎1兩,青竹茹1兩,續斷1兩,地榆根1兩半,伏龍肝2兩。 主治:婦人月經過多,或卒暴血傷不止,或色如肝,或成片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