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肝的傳統功效
1. 溫裡溫中
伏龍肝,又名竈心土,歷代本草著作對其功效多有記載,其「溫裡溫中」之效,主要體現在溫補脾胃陽氣,從而達到止血、安胎等作用。
《本草匯言》精闢地概括了伏龍肝的特性:「溫脾滲濕,性燥而平,氣溫而和,味甘而斂,以藏為用者也。」其溫和的藥性,能溫補脾胃的陽氣,尤其針對脾胃陽虛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金匱方》中以伏龍肝治療先便後血的案例,正印證了其溫補脾胃,止血的功效。 此外,文中提及伏龍肝能治療婦人血崩、漏帶赤白等,也說明其能溫補脾腎,固攝精血。
《本草備要》記載其「調中止血,去濕消腫」,也從側面說明其溫中作用能改善脾胃運化,從而達到止血、消腫的功效。 《本草便讀》更進一步指出,伏龍肝入脾胃,扶陽退陰,散結除邪,專治因脾胃陽虛不能統攝而引起的諸血病,與《金匱》黃土湯的治療思路相符。 黃土湯正是以溫補脾胃陽氣為核心,達到治療目的,而伏龍肝作為其主要藥材,其「溫裡溫中」的功效由此可見一斑。
其他典籍如《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蒙筌》、《本草綱目》、《陸川本草》、《名醫別錄》等,也從不同角度記載了伏龍肝的應用,涵蓋了安胎、治鼻洪、腸風、小兒慢驚等方面,這些功效都與其溫裡溫中,調理脾胃陽氣的特性密切相關。 總體而言,伏龍肝的「溫裡溫中」功效,體現在其溫補脾胃,固攝精血,從根本上解決因脾胃陽虛引起的各種病症。
2. 清熱利尿
伏龍肝,又名竈心土,古籍中記載其功效甚廣,其中「清熱利尿」雖非其主要功效,卻可從多方佐證窺見端倪。
《本草備要》記載伏龍肝能「去濕消腫」,濕熱是中醫病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濕熱蘊結常導致尿少、水腫等症狀。伏龍肝能去濕,則間接具有利尿作用,有助於體內濕熱的排出。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指出伏龍肝「溫脾滲濕」,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則水濕停聚,伏龍肝溫脾,則能促進脾的運化功能,進而利尿。
雖然諸多古籍中並未直接提及伏龍肝的「清熱利尿」功效,但從其「去濕消腫」、「溫脾滲濕」等功效推論,伏龍肝在治療某些濕熱蘊結導致的尿少、水腫等病症中,可能發揮輔助作用。尤其《本草匯言》中提到伏龍肝可治療因寒濕導致的失血癥,寒濕與濕熱雖屬不同病理,但皆與水液代謝相關,暗示其調節水液代謝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日華子諸家本草》記載伏龍肝可治「尿血」,這與利尿相關,也間接支持了其調節尿液代謝的可能性。
總之,雖缺乏直接的「清熱利尿」功效記載,但從古籍中關於伏龍肝的「去濕消腫」、「溫脾滲濕」以及「治尿血」等記載,可以推測其在治療某些濕熱或寒濕引起的尿液代謝異常方面,可能具備一定的輔助作用。 需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並非現代醫學結論,實際應用需謹慎。
3. 止咳化痰
伏龍肝,古籍中記載功效眾多,其止咳化痰的功效雖非主要記載,卻可從部分典籍中窺見一斑。
《名醫別錄》明確記載伏龍肝「止咳逆」,這直接點明瞭其在治療咳嗽方面的作用。雖然未詳述其化痰機制,但「咳逆」多與痰液阻滯於肺有關,故可推測伏龍肝或能通過某種方式協助排出痰液,從而緩解咳嗽。
從其他典籍的記載,我們也可以間接推論其止咳化痰的可能性。《本草匯言》指出伏龍肝「溫脾滲濕」,脾胃功能健旺與肺氣通暢息息相關。脾胃虛弱,容易導致痰濕凝聚,影響肺部的氣機運轉,從而誘發咳嗽。伏龍肝溫脾滲濕,改善脾胃功能,間接地也能促進肺氣通暢,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本草便讀》更進一步指出伏龍肝「扶陽退陰散結除邪」,痰濁本屬陰邪,伏龍肝的「扶陽」與「散結」作用,可以有效抵抗痰濁的凝聚,使其得以排出。
綜上所述,儘管古代典籍對伏龍肝止咳化痰的描述並非十分詳盡,但從其溫脾滲濕、扶陽散結等功效,以及直接記載的「止咳逆」來看,伏龍肝確實具備一定的止咳化痰功效,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溫補脾胃、化痰散結等方面相關。 需注意的是,古代典籍記載與現代藥理研究方法不同,需謹慎參考。
4. 止嘔
伏龍肝,又名竈心土,為傳統中藥單方,其止嘔功效並非各古籍記載之主要用途,但可從其其他功效推演而來。翻閱歷代本草,伏龍肝的藥性與功效著述甚多,但關於其止嘔的描述卻較少見。
《本草備要》記載其「調中止血,去濕消腫」,其中「調中」一詞,可理解為調理脾胃,而脾胃功能失調往往會導致嘔吐。因此,伏龍肝藉由調理脾胃,達到間接止嘔的效果。
《本草匯言》指出伏龍肝「溫脾滲濕,性燥而平」,其溫脾之性,有助於溫煦脾陽,而脾陽虛弱也是嘔吐的常見病機之一。此外,該書提及伏龍肝能「定心胃卒痛」,心胃之痛若伴隨嘔吐,伏龍肝或可發揮舒緩作用,間接達到止嘔的效果。
《本草便讀》更進一步闡述伏龍肝「專入脾胃,有扶陽退陰散結除邪之意」,此說法也支持了伏龍肝能藉由調節脾胃功能來改善嘔吐症狀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名醫別錄》記載伏龍肝能「止咳逆」,而某些咳嗽伴隨嘔吐,伏龍肝或許在緩解咳嗽的同時,也能夠改善嘔吐。
綜上所述,伏龍肝的止嘔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從其溫中、健脾、止血等功效推論而來。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理脾胃功能、溫煦脾陽、以及舒緩心胃不適有關,但需注意的是,古代文獻中並無明確記載其單獨用於治療嘔吐的臨牀經驗,實際應用仍需謹慎。
5. 止瀉
伏龍肝,又稱竈心土,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其具有多種功效,其中止瀉作用則值得探討。雖各本草記載的功效不盡相同,但分析其記載,能歸納出伏龍肝止瀉的機理。
《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綱目》等書雖未直接提及止瀉,但其記載的「治腸風」、「治諸瘡」等,暗示伏龍肝可能對腸道炎症及相關的腹瀉有一定療效。腸風常伴有便血,而伏龍肝具備止血功效(《名醫別錄》、《本草備要》),這也間接支持其在治療某些腸道疾病引起的腹瀉方面的作用。
《本草匯言》指出伏龍肝「溫脾滲濕」,此為其止瀉機理的核心。脾胃虛寒是導致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伏龍肝溫脾,能溫煦脾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減輕腹瀉症狀。此外,「滲濕」則能排除體內過多的濕邪,濕邪也是腹瀉的常見病因。該書更進一步指出伏龍肝能治療「藏寒下洩」,即因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瀉,佐證其溫脾止瀉的功效。
《本草便讀》則從伏龍肝的藥性入手,說明其「扶陽退陰散結除邪」的特性,這與溫陽健脾、祛除濕邪的功效相呼應。文中提到「凡諸血病,由脾胃陽虛而不能統攝者,皆可用之」,也間接說明其在治療因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方面的應用價值。綜上所述,伏龍肝的止瀉功效,主要源於其溫脾散寒、滲濕止瀉的藥理作用。 其應用需結合病因病機,並非所有腹瀉皆適用。
6. 止血
伏龍肝,又稱竈心土,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止血,而是透過調理臟腑,達到止血的目的。各家本草對其功效的描述,側重略有不同,但總體而言,伏龍肝的止血機制與其溫脾、滲濕、扶陽等作用密切相關。
《本草備要》明確指出伏龍肝能「調中止血」,這點與其他典籍記載相互印證。《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治「諸瘡」,說明其止血作用不限於內出血,也包括外傷出血。《日華子諸家本草》則記錄了其治療鼻出血、腸風、帶下血崩等多種出血症狀的功效,說明其應用範圍廣泛。
《本草匯言》對伏龍肝止血機制闡述得較為深入,認為其「溫脾滲濕,性燥而平」,能改善脾胃虛寒,而脾胃虛寒往往是導致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文中提及其「善主血失所藏」,指出其能治療因脾胃陽虛,導致血液不能歸經而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 這與《本草便讀》中「扶陽退陰散結除邪」的觀點相呼應,都強調了伏龍肝通過溫補脾胃陽氣,來達到止血的目的。 《名醫別錄》則更直接地指出其「主婦人崩中,吐血,止血」,說明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學中得到廣泛認可。總之,伏龍肝止血,並非單純凝血,而是透過調理脾胃,改善臟腑功能,從根本上解決出血問題。
伏龍肝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布包煎湯,澄清代水用,60-12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伏龍肝的炮製
《雷公炮炙論》:"細研,以滑石水飛過兩遍,令乾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失血及熱證嘔吐反胃忌服。1、《本草經疏》:陰虛吐血者不宜用。癰腫毒盛難消者,不得獨用。2、《本草從新》:無濕勿用。出血、嘔吐、洩瀉屬熱證者禁服。
伏龍肝相關的方劑
伏龍肝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伏龍肝含有的化學成分
氧化鋁(Al2O3), 三氧化二鐵(Fe2O3), 氧化鐵(Ironoxide), 氧化鈉(Na2O)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