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石散中包含伏龍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伏龍肝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龍石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伏龍肝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療效。
- 化瘀止痛: 伏龍肝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龍石散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疾病,具有輔助作用。
綜上,伏龍肝在龍石散中起到了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和化瘀止痛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石散方劑中包含滑石,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之效。龍石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熱淋、尿血、小便不利等症,滑石可清熱利濕,通利小便,達到治療目的。
- 滑利膀胱: 滑石質地光滑,入膀胱後可滑利膀胱,幫助尿液排出。對於膀胱濕熱導致的尿路不暢,滑石可起到通利膀胱,促進排尿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石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龍石散主要應用於「湮尻瘡」,即新生兒因濕熱之氣鬱結皮膚,導致局部皮膚湮爛潰瘍的病症。此瘡好發於多汗、濕潤的皮膚皺褶處,如頤下、頸項邊、腋窩、大腿內側等部位。該方外用收斂瘡口,具止血、生肌、斂瘡之效,尤其適用於痔瘡脫落後或濕瘡潰爛的修復階段。
二、組成藥物及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與個別功效
龍骨:
- 性味澀平,主收斂固脫,長於斂瘡生肌,外用可吸附滲液,促進潰瘍癒合。
- 針對瘡口潰爛不斂,能減少分泌物並止血。
赤石脂:
- 甘澀溫,屬礦物類收斂藥,外用可吸附濕液、斂瘡止血。
- 與龍骨協同增強「乾濕」作用,改善濕瘡滲液。
海螵蛸(烏賊骨):
- 鹹澀微溫,具收濕斂瘡、止血生肌之效。
- 其多孔結構可吸收創面滲出物,形成保護層。
白芷:
- 辛溫,能燥濕排膿、散風止痛。
- 在此方中協助祛除濕毒,減輕局部腫痛。
黃丹(鉛丹):
- 辛微寒,傳統用於解毒生肌、收斂瘡口。
- 因其氧化鉛成分,具殺蟲燥濕之效,但需注意用量。
血竭:
- 甘鹹平,為活血止血藥,外用可化瘀生新、促進瘡面癒合。
-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潰瘍修復。
朱砂:
- 甘微寒,能清熱解毒、鎮心安神。
- 外用有抑菌作用,輔助清解濕熱瘡毒。
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 收斂為主:龍骨、赤石脂、海螵蛸三藥共構「收斂乾濕」核心,針對濕爛瘡面減少滲液。
- 生肌修復:血竭、黃丹促進瘡口癒合,血竭兼顧活血以防斂藥留瘀。
- 清熱燥濕:白芷、朱砂輔助祛濕解毒,防止熱毒蘊結。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礦物類藥(龍骨、赤石脂、朱砂等)吸附濕液,植物藥(白芷)燥濕排濁,動物藥(海螵蛸)修復黏膜,形成「收斂—止血—生肌」的協同作用。尤其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潰瘍,透過局部外敷,直接作用於病所,改善濕爛環境,促進瘡口癒合。
三、現代適用思路(推論)
龍石散的組方結構顯示其對「滲出性皮膚病變」具潛在療效,如:
- 嬰兒尿布疹(濕熱型)
- 慢性潰瘍(如糖尿病足初期滲液階段)
- 痔瘡術後創面修復
唯需注意礦物藥(如黃丹、朱砂)的潛在毒性,使用時應遵循傳統製法與劑量規範。
傳統服藥法
龍骨、赤石脂、海螵蛸、白芷、黃丹、血竭、朱砂各等分。
痔落盡後收斂瘡口。
上為細末,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石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四引《張氏家傳》。 組成:寒水石(燒1日)1斤,生腦子1錢,朱砂(飛)1兩。 主治:上膈壅熱,咽喉腫塞疼痛,口舌生瘡。
龍石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禦五痔方。 組成:龍骨(煅過,去火毒)、香白芷、好黃丹、軟石膏(煅過,去火毒)各等分。 主治:收斂瘡口。主治:痔瘡。
龍石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二。 組成:伏龍肝不拘多少,滑石少許。 主治:湮尻瘡,濕熱之氣湮爛成瘡,生於新生之兒,或在頤下項邊,或在兩肢窩內,或在兩腿丫中。
龍石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脩月魯般經》。 組成: 龍石散(《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脩月魯般經》。)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脩月魯般經》。組成:龍骨、赤石脂、海螵蛸、白芷、黃丹、血竭、朱砂各等分。主治:痔落盡後收斂瘡口。 。 主治:痔落盡後收斂瘡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