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鼻丸

塞鼻丸

SAI B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肝經 33%
脾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塞鼻丸」方劑中使用「伏龍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伏龍肝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鼻腔炎症、鼻塞、鼻出血等症狀,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血。
  2. 通竅利鼻:伏龍肝入肝經,可疏通肝經鬱熱,暢達鼻竅,利於鼻塞、鼻淵等鼻部疾病的治療。

總而言之,伏龍肝在「塞鼻丸」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通竅利鼻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鼻腔炎症、鼻塞等症狀,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塞鼻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聞藥即吐,百藥不效者」,意指患者對口服藥物極度敏感,聞到藥氣或服藥後立即嘔吐,導致其他治療難以奏效。塞鼻丸透過「鼻嗅給藥」避開胃腸道,直接由鼻黏膜吸收,避免刺激消化道而引發嘔吐,屬古代「嗅療法」之一種。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單方組成:伏龍肝

    • 伏龍肝即「竈心土」,為柴火竈底部長期燒結的黃土,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傳統認為其能溫中和胃、止嘔止血,常用於胃寒嘔吐、虛寒性出血等症。
    • 藥性特點:其性溫和,質地細膩,經煅燒後吸附力強,可能具收斂固澀之效,能安定胃氣。
  2. 劑型設計:水泛為丸,塞鼻給藥

    • 將伏龍肝研末製丸,塞於鼻孔,利用鼻腔黏膜吸收藥氣。
    • 治療原理
      • 避開胃腸刺激:嘔吐多因胃氣上逆,鼻嗅給藥不經消化道,直接作用于嗅覺神經與肺系(肺開竊於鼻),調節氣機升降。
      • 溫通止嘔:伏龍肝性溫,其氣由鼻入肺,肺主宣降,可間接調和脾胃氣機,抑制胃氣上逆。
      • 嗅覺反射:藥氣通過嗅神經影響中樞,可能抑制嘔吐反射,類似現代「嗅覺療法」之概念。

推論延伸

此方雖簡,但符合中醫「治病求本」與「給藥途徑靈活」之思維。針對「藥吐不受」的特殊病機,以鼻代口,既避免藥物刺激,又發揮伏龍肝溫中特性,屬古代因地制宜之巧法。然其效或與患者體質相關,需辯證使用。

傳統服藥法


伏龍肝。
上為末,水泛為丸。
塞兩鼻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塞鼻丸,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伏龍肝。 主治:聞藥即吐,百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