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火拔毒散

龍火拔毒散

LONG HUO BA D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肝經 25%
腎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火拔毒散方劑中加入陽起石,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陽起石性寒,味甘,入肝、脾經。其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能有效治療因熱毒入侵而引起的瘡瘍腫毒、皮膚感染等症狀,與龍火拔毒散的拔毒功效相輔相成。
  2. 止血生肌: 陽起石還具有一定的止血生肌作用,能促進創口癒合,減輕疼痛,有助於龍火拔毒散在治療外傷感染、燒傷燙傷等症狀時,達到更好的療效。

「龍火拔毒散」方劑中包含「伏龍肝」,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伏龍肝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火毒熾盛、瘡瘍腫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伏龍肝亦具有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有助於消腫止痛。

因此,伏龍肝作為「龍火拔毒散」的組成成分,可有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達到拔毒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火拔毒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纏喉急症」,屬中醫急證範疇,泛指咽喉腫痛閉塞、呼吸吞咽困難之急重症,類似現代急性喉炎、扁桃體化膿或喉部水腫等病症。其名「龍火」暗示病機為火毒上攻咽喉,需急速拔毒消腫;「拔毒散」則點明外治散劑之清熱瀉火、消腫散結功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陽起石(煅)

    • 性味咸溫,煅後減其燥烈,傳統用於散寒通絡、溫陽化結。
    • 推測在此方中取其「温通行散」之力,助開通喉閉,同時反佐火毒之熱性(「火鬱發之」之理),避免寒涼藥凝滯氣機。
    • 煅製後質地鬆脆,可增強外敷吸附作用,助消腫痛。
  2. 伏龍肝(灶心土)

    • 性溫味辛,具收斂止血、解毒鎮靜之效,古方常用於癰疽瘡毒。
    • 其細膩粉末可吸附局部熱毒,溫性兼能緩和陽起石之峻,並防止寒涼過度傷陽。
    • 「新水掃之」指以冷開水調敷,利用水之寒涼協同降火,外敷咽喉以直接消腫。

三、配伍思維與機理推論

  • 辛溫佐寒涼:二藥性偏溫,但配合「新水」外敷形成「反佐」之力,溫通散結而不助熱,避免純寒涼藥冰伏邪氣。
  • 拔毒外治:此方應為外敷散劑(咽喉急症內服恐緩不濟急),透過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吸附熱毒、散瘀消腫,符合中醫「急則外治」原則。
  • 象形取效:「龍火」喻病勢迅猛,用「伏龍肝」鎮伏火勢,結合「陽起石」升散鬱火,體現「以龍伏龍」的傳統用藥象思維。

總結
此方以溫通收斂之品外敷,看似與火毒證相反,實則利用溫藥開通閉塞,佐新水寒性制約熱邪,體現中醫「相反相成」的治療邏輯,適合喉症熱毒夾瘀滯者。然其效取決於外用手法(如調敷厚薄與頻次),屬急症救標之策。

傳統服藥法


陽起石3錢(煅),伏龍肝3錢。
新水掃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龍火拔毒散, 出處:《脈因證治》卷下。 組成:陽起石3錢(煅),伏龍肝3錢。 主治:纏喉急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