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臍散

塗臍散

TU Q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肺經 16%
脾經 16%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塗臍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塗臍散常用於治療小兒熱病、痄腮、丹毒等症,青黛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輔助治療。

二、涼血止痛: 青黛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塗臍散常用於治療小兒腹痛、腹瀉、痢疾等症,青黛可涼血止痛,緩解症狀。

「塗臍散」方劑中包含「伏龍肝」,其主要原因為:

  1. 溫陽散寒、止痛止瀉:伏龍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可針對由寒邪入侵、陽氣不足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塗臍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性腹痛、泄瀉,伏龍肝有助於溫暖腹部,驅散寒氣,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伏龍肝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塗臍散也常常用於治療腹部瘀血腫痛,伏龍肝的活血化瘀功效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塗臍散主治「孕婦瘟疫,恐傷胎氣」,其核心在於透過外治塗臍之法,避免孕婦感染瘟疫時內服藥物可能對胎兒造成的影響。古代醫家認為,孕婦染疫時,邪熱易擾動胎元,導致胎動不安甚至墮胎;而臍(神闕穴)為「先天之結蒂,後天之氣舍」,與經絡、臟腑相連,藥物透過臍部吸收可達調和氣血、清熱解毒之效。此方外塗,既能避開內服藥的潛在風險,又可藉局部作用清熱護胎。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井底泥

    • 性味功效:性寒涼,味甘淡,傳統用於清熱解毒、瀉火涼血。
    • 治療原理:古方中多用以解「時行熱毒」,其寒涼之性能清瘟疫熱邪,外塗可吸附熱毒,緩解孕婦因疫症引起的內熱。
  2. 青黛

    • 性味功效:鹹寒,歸肝經,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 治療原理:為古代瘟疫常用藥,能清肝火、解熱毒,尤其針對熱邪深入血分或發斑之症。其外敷可抑制熱毒上攻,保護胎元免受熱擾。
  3. 伏龍肝(灶心土)

    • 性味功效:辛溫,歸脾胃經,溫中止血、止嘔安胎。
    • 治療原理:雖性溫,但與寒藥配伍可制其峻性,發揮「引火歸元」之效,穩定中焦氣機。孕婦瘟疫易伴隨嘔逆、胎動,伏龍肝能和中固胎,預防熱邪傷及脾胃。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寒溫並用:井底泥、青黛清熱解毒,伏龍肝溫中護胎,三者搭配既清外熱,又防寒涼傷胃,形成「清而不伐」的格局。
  • 外治導引:臍部為「內病外治」要穴,藥物透過黏膜吸收,直接作用於衝任二脈(與胎孕密切相關),調和氣血以安胎。
  • 吸附熱毒:井底泥與伏龍肝均具吸附之性,可拔除體表熱邪,青黛則抑制熱毒內傳,共成「截斷病勢」之效。

總結

此方以「清熱護胎」為核心,透過外治避開內服藥禁忌,結合寒溫藥物之性,既解瘟疫熱毒,又顧護胎元,體現古代醫家對孕婦用藥的謹慎與巧思。

傳統服藥法


井底泥、青黛、伏龍肝。
共為末,調勻。
塗臍上,乾再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炎

相同名稱方劑


塗臍散, 出處:《松峰說疫》卷二。 組成:井底泥、青黛、伏龍肝。 主治:孕婦瘟疫,恐傷胎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