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龍散中包含青黛,其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青龍散主治風熱犯肺,症見發熱、咳嗽、痰黃粘稠等,青黛可清熱解毒,緩解肺熱,化痰止咳。
- 涼血止血: 青黛亦有涼血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入血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青龍散中加入青黛,可更有效地止咳化痰,並輔助清熱涼血,緩解熱毒對肺部的損傷。
青龍散為一方傳統中醫處方,其組成中含有一味特殊藥材稱為「伏龍肝」。伏龍肝並非真正動物肝臟,而是一種土類藥物,實際上指的是經過煅燒處理後的灶心土。在中醫學中,灶心土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止血、止瀉等功效。之所以採用伏龍肝作為藥材之一,是因為它能夠調和寒熱,對脾胃虛寒所導致的腹瀉、吐衄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青龍散多用於治療因風寒外感或脾胃虛弱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病症。方中加入伏龍肝,主要是利用其溫中和胃的作用,以增強整體方劑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能。此外,伏龍肝還能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祛風散寒、調和營衛的效果,使患者體內的氣血得以順暢,從而加速康復過程。總體而言,伏龍肝在青龍散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以及藥物間相互配合以增強療效的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龍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孕婦瘟疫白喉危急者」,屬古代應對孕婦感染疫病(如白喉)時,恐藥物傷胎而採用的外治法。白喉為疫毒壅結咽喉,可能引發高熱、喉閉、呼吸困難等險症,而孕婦用藥受限,故以「塗臍關元」外敷避開口服禁忌,藉穴道吸收藥性,旨在清熱解毒、鎮攝胎氣,緩解急症。
組成與方義邏輯推理
青黛
- 性味鹹寒,歸肝、肺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其色青入肝,能瀉肝火、散鬱熱,針對瘟疫白喉的火毒熾盛;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抗炎、抑菌作用,對咽喉腫痛有效。在此方中為主藥,外敷透過經絡清瀉疫毒。
伏龍肝(灶心土)
- 性辛溫,歸脾胃經,傳統功能溫中止血、止嘔安胎。其特質為長期燒煉後得土火之氣,具鎮降之性。此處用於:
- 反佐制約:緩和青黛寒性,防過涼傷胎;溫土之性能「伏火」,助孕婦中焦穩定。
- 引藥固護:土氣能載藥,並透過關元穴(培元固本之要穴)加固胎元,避免疫毒內擾。
- 性辛溫,歸脾胃經,傳統功能溫中止血、止嘔安胎。其特質為長期燒煉後得土火之氣,具鎮降之性。此處用於:
治療原理推論
- 清毒安胎並行:青黛直折火毒,伏龍肝溫護胎氣,寒溫相配,形成「清而不伐」的配伍思路。
- 經絡穴位增效:肚臍(神闕穴)與關元穴均屬任脈,前者通五臟、後者為元氣所駐。藥末以泉水調塗,泉水性涼助清熱,透過穴道吸收使藥性直達病所,外解疫毒而內護胎元。
- 緊急截病之策:古代對孕婦熱毒熾盛者,恐內服藥引發胎動,故以外敷「截斷」病勢,屬權宜之法。
總結
青龍散以簡潔配伍反映中醫「內病外治」與「標本兼顧」思維,針對孕婦特殊體質,透過清熱解毒與安胎並舉,在疫病危急時爭取治療空間,屬古代外用急救方之一。
傳統服藥法
青黛、伏龍肝(即灶心土)。
上為末。
泉水調塗孕婦肚臍、關元穴,以胎氣清爽安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龍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月石5錢,冰片3分,青黛5分。 主治:無名腫毒。
青龍散, 出處:《喉科種福》卷三。 組成:青黛、伏龍肝(即竈心土)。 主治:孕婦瘟疫白喉危急者。
青龍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石膏8兩,朴消1兩,甘草(生)1兩,青黛半兩。 主治:咽喉腫痛妨悶。
青龍散, 出處:《醫學六要·治法匯》卷八。 組成:大黃、香附。 主治:厚味炙煿,酒面過度,積毒上攻,或過服補味暖藥致牙痛。
青龍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青黛3錢,薄荷葉2錢,細辛半兩,盆消半兩,川芎半兩,香白芷半兩。 主治:陽明經風熱,齒齦腫痛。
青龍散,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川烏4錢,南星4錢,定粉4錢,半夏4錢,僵蠶4錢,川芎4錢,熟地黃4錢,草烏4錢,蚯蚓2錢,白芷2錢,白附子2錢5分。 主治:男子諸風,口眼歪斜,左癱右瘓,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口流涎水,及婦人産後諸風,小兒急慢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