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熟艾湯中加入艾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經、腹痛、腰痛等症狀,熟艾湯中加入艾葉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 補氣益血:艾葉也具有一定的補氣益血作用。對於氣血虛弱導致的月經不調、面色蒼白等症狀,熟艾湯中加入艾葉可以起到補益氣血、改善面色、增強體質的作用。
因此,熟艾湯中加入艾葉,不僅可以溫經止痛,還可以補氣益血,對於寒凝血瘀、氣血虛弱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熟艾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燥熱,清熱止嘔: 熟艾湯以溫熱藥物為主,用於治療寒濕痹痛、宮寒不孕等症。竹茹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加入竹茹,可以緩解熟艾湯的燥熱之性,防止藥物過於溫燥,並起到清熱止嘔的作用,避免因溫熱藥物刺激胃腸道而導致嘔吐等不適。
- 保護胃腸: 熟艾湯中含有較多溫熱藥物,可能對胃腸造成刺激。竹茹能保護胃黏膜,減少溫熱藥物對胃的損傷,避免藥物對胃腸造成過度刺激,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在中藥方劑「熟艾湯」中,伏龍肝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溫中散寒、止血止痛的功效。伏龍肝性溫味甘,能夠溫中散寒、止血止痛,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脹腹痛、出血等問題。與艾葉等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伏龍肝能夠增強方劑的溫中散寒作用,對改善脾胃虛寒非常有益。
熟艾湯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蒲黃性涼,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熟艾湯以熟艾為主,溫熱性強,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經絡不通等症狀。加入蒲黃可緩解熟艾的溫熱之性,並協同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的情況。
二、清熱涼血:蒲黃亦具清熱涼血之效,可解熱毒,消腫止痛。熟艾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但亦可出現熱象。蒲黃的清熱作用可平衡熟艾的溫熱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偏燥,避免出現上火等副作用。
熟艾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溫經活血、補血止痛的功效。熟艾湯本身以溫經止痛為主,而當歸則可加強此功效,共同改善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如痛經、腹痛等。
- 補血活血: 熟艾湯中加入艾葉,其性溫,可溫經散寒止痛,但同時也可能造成燥熱。當歸則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可緩解艾葉的燥熱之性,並與艾葉共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虛氣滯的情況。
熟艾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熟艾性溫燥,易於耗傷陰血,生地黃性寒,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可與熟艾相配,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性平和。
- 緩解瘀血:生地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與熟艾共同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有效改善因瘀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既能緩解熟艾的燥熱之性,又能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使熟艾湯更具臨牀療效。
熟艾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艾葉的燥熱之性。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涼血止痛、柔肝養血、斂陰止汗之功效。與艾葉辛熱的性質相配,可起到中和作用,防止艾葉燥熱傷陰,避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不適。
同時,白芍還能幫助艾葉更好地發揮止血、消腫、止痛的作用,起到協同作用。因此,熟艾湯中加入白芍,不僅可以調節藥性,更能提高藥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熟艾湯中加入桂枝,是為了溫經散寒,調和營衛。
熟艾性溫,能溫經散寒止痛,而桂枝性溫,亦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兩者合用,溫經散寒之力更強,可有效驅散體內寒邪,改善寒性疾病的症狀。
此外,桂枝還有調和營衛的作用。營衛是人體的兩種氣,營氣滋養肌膚,衛氣抵禦外邪。寒邪入侵,可導致營衛不和,出現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桂枝能調節營衛,使之協調運作,進一步改善寒邪所致的疾病。
熟艾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止血: 阿膠具有補血滋陰、止血生肌之效。熟艾湯多用於治療婦科病症,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而這些病症常伴隨血虛、血瘀等症狀。阿膠可補血養血,改善血虛,同時有助於止血,緩解出血量過多等情況。
- 溫陽補腎: 阿膠還具溫陽補腎的作用,能溫煦脾腎,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熟艾湯中常含有艾葉等溫陽藥物,阿膠的加入可協同溫陽補腎,有助於改善因腎虛陽衰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
總而言之,阿膠的加入不僅能補血止血,還可溫陽補腎,與熟艾湯中的其他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熟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溼、寧心安神之功效。熟艾湯以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爲主,加入茯苓可助其健脾利溼,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防止傷及脾胃。
- 調和藥性: 熟艾湯中以艾葉爲主,性溫燥,茯苓性平,二者配伍,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燥傷陰,使藥效更加平和。
熟艾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熟艾性溫燥,易傷陰,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艾葉的燥性,防止藥物過於辛烈而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加協調,並能增強艾葉的溫經止痛作用,促進藥效發揮。
總之,甘草在熟艾湯中扮演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重要角色,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熟艾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婦人崩中,血出不息,逆氣虛煩」,其核心病機為 衝任不固、氣虛血脫 所致崩漏。
- 崩中血出不息:指婦女非經期下血量大、淋漓不止,屬「崩漏」急症,古代認為與 氣虛不攝血 或 血熱妄行 相關。本方以熟艾溫攝止血為主,針對 虛寒性崩漏(血色偏淡、質稀、伴畏寒乏力)。
- 逆氣虛煩:出血過多導致 氣隨血脫,陰血虧虛而生虛熱,上擾心神,故見煩躁不安。艾葉兼能溫通氣血,調和衝任,間接安神。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材分析
- 熟艾(三雞子許):
- 艾葉經反覆搗揉、陳放製成熟艾,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
- 溫經止血:艾葉炭常用於虛寒出血,《藥性論》載其「止崩血」;熟艾較生艾溫而不燥,止血兼能調經。
- 散寒止痛:溫煦胞宮,改善血脈寒凝之崩漏。
- 安胎止漏:衝任得溫則血自歸經,符合「塞流(止血)—澄源(調因)—復舊(固本)」治則。
2. 劑量與煎服法
- 三雞子許:古代約當現代 30~50克(視具體考據),量大力專,急則治標。
- 水5升煮取2升:久煎取其溫厚醇和之性,避免辛散耗血。
- 頓服:一次大量服下,強化止血效力,適用於急性血脫。
3. 配伍邏輯
- 單方獨進:此為古代急救簡方,熟艾單用即具 止血、溫裡、安衝 三重作用,適合氣虛寒凝型崩漏。
- 溫通與固澀並行:艾葉辛溫能行滯,苦澀能收斂,既防過澀留瘀,又避免過溫動血,自成平衡。
延伸思考:方劑適用背景
此方體現 「急則治標」 思維,古代民間或資源匱乏時,以單味熟艾急救止血。若兼氣虛甚(如面色蒼白、氣短),可參《傅青主女科》加人參、黃芪;若血虛有熱(血色鮮紅、舌紅),則需配伍生地、黃芩等涼血之品。
(結語保持開放,供進一步討論特定方向。)
傳統服藥法
熟艾三雞子許。
水5升,煮取2升,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熟艾湯具有活血止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熟艾湯, 出處:《千金》卷十二。 組成:熟艾3雞子許。 主治:忽吐血1-2口,或是心衄,或是內崩。
熟艾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九。 組成:熟艾(用糯米半合炒)半兩,松黃半兩,柏葉(炙)半兩。 主治:心經蘊熱,舌上血出,及諸失血。
熟艾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組成:熟艾(炒)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甘草(炙,銼)半兩,乾薑(炮)半兩,赤石脂半兩,黃連(去須)1兩,阿膠(炙令燥)3分。 主治:洞泄冷痢。
熟艾湯, 出處:《千金翼》卷八。 組成:熟艾1升,蟹爪1升,淡竹茹1把,伏龍肝半斤,蒲黃2兩,當歸1兩,乾地黃2兩,芍藥2兩,桂心2兩,阿膠2兩,茯苓2兩,甘草5寸(炙)。 主治:婦人崩中,血出不息,逆氣虛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