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伏龍肝丸中包含伏龍肝,主要原因如下:
- 伏龍肝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此藥材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有療效。
- 伏龍肝能降火,安神定志。其能平肝降火,清心安神,對於因肝火旺盛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煩易怒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因此,伏龍肝作為伏龍肝丸的重要組成成分,可有效治療因熱毒或肝火旺盛引發的相關疾病。
伏龍肝丸中加入硃砂,主要是利用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硃砂性寒,味甘鹹,歸心經、肝經。其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煩躁易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
伏龍肝丸以硃砂為君藥,結合其他藥材,共奏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不安、口舌生瘡等症。
伏龍肝丸中添加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開竅醒神:麝香性溫,氣味辛香,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之效。對於中風昏迷、痰迷心竅等症,能迅速打開閉塞的經絡,恢復神志。
- 活血化瘀:麝香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能有效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伏龍肝丸中加入麝香,旨在提升其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伏龍肝丸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伏龍肝丸,古方多見於治療小兒驚啼、夜啼不止等症。綜觀《聖濟總錄》、《嬰兒論》、《奇效良方》、《幼幼新書》、《太平聖惠方》、《古今醫統大全》等古籍記載,其組成及主治功效雖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皆為伏龍肝,並常佐以硃砂、麝香等藥物,可見其治療原理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一、主治功效的演變與拓展:
最初,伏龍肝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啼、夜啼不止。此類症狀多與肝膽氣鬱、心脾不足、驚恐受邪有關。《聖濟總錄》及《太平聖惠方》中均記載了伏龍肝丸治療此症的方例,其中以伏龍肝為主藥,佐以硃砂、麝香,或單用伏龍肝配合其他藥物。硃砂具有鎮靜安神之效,麝香則可開竅醒腦,二者與伏龍肝合用,可有效平肝潛陽,安神定驚。
隨後,伏龍肝丸的應用範圍逐漸拓展。根據記載,其亦可治療暴嗽、赤痢腹痛、四肢羸困、疳病等。此類疾病病機各異,但伏龍肝丸的運用,暗示其具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例如治療暴嗽,可能與伏龍肝的健脾和胃、利尿解毒之效相關,能夠改善肺氣,緩解咳嗽;治療赤痢腹痛,則可能與其止血、消腫、解毒之效相關,能夠止瀉止痛;治療四肢羸困,則可能與其健脾益氣、補益肝腎之效相關,以改善患者體質。至於治療疳病,《嬰兒論》中指出伏龍肝丸可用於治療因疳熱引起的骨節疼痛、胸背欲突等症狀,顯示其具有消疳解毒的作用。
二、治療原理分析:
伏龍肝丸的治療原理,並非單純依靠某一藥物的單一功效,而是多種藥物協同作用,從不同角度調節機體的平衡。其核心藥物伏龍肝,兼具多種功效,其止血、健脾、和胃、安神、利尿、解毒等作用,對多種病症均有裨益。
不同版本伏龍肝丸的組成差異,反映了醫師根據病症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輔助藥物,以加強特定功效。例如,加入硃砂和麝香,則強化了安神定驚的作用;加入艾葉、木香、地榆等藥物,則加強了止血、消炎、止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伏龍肝丸的治療原理,是基於整體觀的辨證論治,通過多種藥物協同作用,調整臟腑功能,達到治本的目的。其功效的多樣性,也反映了中藥複方配伍的靈活性與精妙性。
三、不同版本方劑比較:
不同醫家及典籍記載的伏龍肝丸方劑組成略有差異,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例如,《聖濟總錄》中記載的方劑相對簡單,主要針對小兒驚啼;而《奇效良方》、《古今醫統大全》中記載的方劑則更加複雜,藥物種類增多,涵蓋了更多功效,適用於更廣泛的病症。 這種差異並非相互矛盾,而是根據不同病症及患者體質的調整。
總之,伏龍肝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整體觀,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不同版本的方劑組成差異,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精妙性。
傳統服藥法
伏龍肝1分,朱砂1分,麝香半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候啼,即以溫水調1丸與服。必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伏龍肝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伏龍肝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伏龍肝半兩,豉1兩半。 主治:暴嗽。
伏龍肝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伏龍肝1分,朱砂1分,麝香半分。 主治:小兒驚啼,爲夜啼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