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瘡膏

臁瘡膏

LIAN CHU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3%
心經 13%
大腸經 12%
腎經 12%
肝經 12%
膀胱經 4%
肺經 4%
膽經 4%
小腸經 3%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肺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臁瘡膏]中包含[輕粉],因為輕粉具有燒灼乾燥、去濕解毒的作用。輕粉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濕氣和毒素,對於由濕疹、臁瘡等引起的皮膚病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它的燒灼功效能夠清理體內的濕氣,促進皮膚的健康。在中醫中,輕粉常被用來處理濕疹和皮膚感染等問題。在[臁瘡膏]中加入輕粉,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對於濕氣重的皮膚病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臁瘡膏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收斂生肌: 赤石脂性寒,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痛的功效。對於臁瘡潰爛、流膿不止的情況,赤石脂能夠有效地收斂創面,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 赤石脂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清除瘡口中的熱毒,防止感染加重,從而更好地治療臁瘡。

因此,赤石脂在臁瘡膏中發揮着重要的收斂生肌、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促進臁瘡的癒合。

中藥方劑[臁瘡膏]中包含[鉛丹],因為鉛丹具有燒灼乾燥、消腫解毒的作用。鉛丹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由毒邪或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包括燒灼和消腫,有助於緩解皮膚的腫脹和炎症。在中醫中,鉛丹被用於治療皮膚病和濕疹等問題。在[臁瘡膏]中加入鉛丹,能夠提升方劑的消腫解毒效果,對於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有顯著改善作用。

臁瘡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甘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臁瘡常因濕熱蘊結、血瘀氣滯而致,甘草可清熱解毒,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2.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和,可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熱,使藥性更趨於平和,更易於治療臁瘡。

總之,甘草在臁瘡膏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和調和藥性的重要角色,有利於促進臁瘡的治療。

臁瘡膏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臁瘡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黃柏性寒,善於清熱燥濕,能有效抑制瘡瘍部位的濕熱之邪,並可解毒消腫,促進瘡口癒合。此外,黃柏還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促進瘡瘍的修復。

因此,臁瘡膏中加入黃柏,可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臁瘡的症狀,促進其癒合。

臁瘡膏中加入伏龍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伏龍肝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臁瘡發炎、化膿、疼痛等症狀,起到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2. 生肌斂瘡: 伏龍肝亦有生肌斂瘡之功效,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潰瘍面癒合,有效改善臁瘡久治不愈、反覆發作的狀況。

因此,臁瘡膏中加入伏龍肝,可有效治療臁瘡,並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臁瘡膏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臁瘡」,即下肢慢性潰瘍,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瘡毒久不收口所致。古代醫家認為臁瘡頑固難癒,需以解毒斂瘡、祛腐生肌為法。此膏外敷,透過油紙貼護,既能隔絕外邪,又使藥力緩釋滲透瘡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毒蝕腐

    • 膽礬(硫酸銅)性猛,善祛腐蝕瘡,針對瘡面穢濁;輕粉(甘汞)辛寒攻毒,抑殺濕瘡腐肉。二者合用以「霸道」峻蝕壞死組織。
  2. 收濕生肌

    • 爐甘石(碳酸鋅)甘平,為外用要藥,煅後收濕斂瘡,促進瘡口癒合;豬油潤澤護膚,防止蝕藥過峻傷及新肉,兼作賦形劑。
  3. 固形緩釋

    • 黃白佔(蜂蠟)調節膏體黏稠度,使藥末均勻附著油紙,遇體溫緩溶釋放藥性,避免直接接觸瘡面過度刺激。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攻補兼施」為框架:

  • 膽礬、輕粉為君,峻攻腐肉濕毒;
  • 爐甘石為臣,中和君藥烈性並生肌;
  • 豬油、蜂蠟為佐使,柔潤調和,延長藥效。
    全方體現「腐去則新生」的外科理念,透過階段性處理瘡面(先蝕後斂),符合古代瘍科「祛腐生肌長皮」的治療次第。

傳統服藥法


膽礬2錢,輕粉3錢,爐甘石2錢,黃佔4兩,白佔4兩,板豬油1兩。
上為細末,先將豬油熬烊,入黃白佔化透,再入末藥,然後調攤於油紙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臁瘡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應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如果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停用。

相關疾病


口臭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臁瘡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六。 組成:羌活2兩,獨活2兩,當歸2兩,黃丹2兩,龍骨2兩,輕粉3錢。 主治:臁瘡。

臁瘡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六。 組成:百草霜不拘多少,黃臘1小塊(熔開,勻成餅),(一方用蠟燭油)。 主治:臁瘡。

臁瘡膏,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古石灰2錢,枯礬2錢,乳香1錢半,沒藥1錢半,血竭1錢半。 主治:臁瘡,並治杖瘡。

臁瘡膏,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五。 組成:白蠟1兩,松香1兩,銅綠5分(爲末),豬油2兩,乳香1錢,輕粉1錢(爲末)。 主治:內外臁瘡。

臁瘡膏,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六。 組成:輕粉、赤石脂、黃丹、甘草、黃柏(去粗皮,切,爲末)、火龍丹(即煤爐口上燒紅土,或用伏龍肝即竈心紅土亦可)各等分。 主治:臁瘡。

臁瘡膏, 出處:《古今名方》引梁靜山祖傳方。 組成:淨輕粉25g,鉛丹25g,真銅綠15g,炙乳香15g,炙沒藥15g(以上共爲細末),血餘50g(淨水洗清後曬乾),蜂蠟50g,香油100g。 主治:活血解毒,祛腐生肌。主治:臁瘡日久不癒,甚至潰爛見骨,腥臭難聞,皮肉色黑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