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金龍丸

加味金龍丸

JIA WEI JIN L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國麻風病學》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9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8%
肺經 8%
胃經 8%
膽經 8%
心包經 8%
小腸經 8%
腎經 4%
三焦經 4%
肝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金龍丸中包含大風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風止痛:大風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消腫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大風子能起到良好的驅風止痛作用,與金龍丸中其他驅風止痛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2. 活血化瘀:大風子具有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大風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金龍丸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可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味金龍丸」方劑中添加「伏龍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肝腎,益精血: 伏龍肝性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的作用。方中若有肝腎不足、精血虧虛、腰膝痠軟等症狀,則可加入伏龍肝以補益肝腎,改善症狀。
  2. 助陽氣,止虛汗: 伏龍肝亦具有一定溫陽氣、止虛汗的功效。若患者伴有陽氣虛弱、自汗盜汗等情況,加入伏龍肝可溫補陽氣,收斂汗液,進一步提升療效。

加味金龍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疏散風寒: 川芎亦有疏散風寒的作用,對於因風寒侵襲而導致的頭痛、頭昏、鼻塞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方中加入川芎,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提高藥效。

加味金龍丸中加入連翹,主要是針對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方中加入連翹,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例如配合金銀花、板藍根等藥物,可以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各種疾病。

此外,連翹還能疏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咽痛、咳嗽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加味金龍丸」方劑中加入「皁刺」,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炎止痛: 皁刺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濕熱、瘀血等因素引起的疼痛。
  2. 活血化瘀: 皁刺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對於因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引起的瘀血腫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加味金龍丸」中加入皁刺,可以增強其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加味金龍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金龍丸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加入大黃可以加強其瀉熱通便的作用,對於熱毒壅盛、腸胃積滯引起的便祕、腹痛等症狀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2. 促進藥物吸收: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其他藥物更快更好地被吸收,提高藥效,增強藥物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金龍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大麻風」,即中醫所謂「癘風」(類似現代醫學的麻風病),其特徵為皮膚潰爛、肢體麻木、毛髮脫落,甚則筋骨損傷。古人認為此病與「風毒」「蟲積」內蘊有關,故治療以驅風、殺蟲、解毒為主。服藥後排出「膿血、赤水」或「蟲積」,被視為邪毒外透之象,紫黑色蟲象徵久病深伏,紅色蟲則為新病淺層。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楓子(君藥)

    • 性熱有毒,為傳統治癘風要藥,殺蟲攻毒之力峻烈,擅除風濕瘡毒。《本草綱目》載其「治風癬疥癩,攻毒殺蟲」。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成分對分支桿菌(如麻風桿菌)有抑制作用。
  2. 伏龍肝(臣藥)

    • 即竈心土,性溫澀,可止血、收斡瘡口,兼緩和大楓子之峻烈毒性,防止攻伐太過而傷正,並助斂瘡生肌。
  3. 芎藭(川芎,佐藥)

    • 辛溫行氣活血,暢通經絡,助祛風邪外出。癘風患者氣血凝滯,川芎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改善肢體麻木及皮膚瘀滯。
  4. 連翹(佐藥)

    •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針對風毒化熱之瘡瘍。其性輕揚,與大楓子協同,一清一攻,透發熱毒。
  5. 皂角刺(佐藥)

    • 辛散穿透,擅排膿破血,引藥直達病所,促膿瘡潰破、邪毒外泄。《醫學入門》言其「搜風殺蟲,破瘡瘍膿血」。
  6. 大黃(使藥)

    • 苦寒瀉下,導風熱毒邪從二便而出,配伍大楓子形成「上攻下泄」之勢,強化排毒之效。

三、方劑配伍特色

全方以「殺蟲解毒」為核心,結合「活血透膿」「瀉下導滯」之法:

  • 攻毒透邪:大楓子、皂角刺直攻病根,促蟲毒外排。
  • 調和藥性:伏龍肝制約大楓子毒性,川芎反佐大黃之寒,避免寒凝血滯。
  • 給邪出路:借大黃通腑、皂角刺透膿,分消風毒從前後二陰及瘡口排出。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思維,適用於實證為主的癘風,藉峻藥攻逐深伏之邪,然須中病即止,免傷正氣。

傳統服藥法


大楓子(去殼)10兩, 伏龍肝3兩, 芎藭2兩, 連翹2兩, 皂角刺2兩, 大黃2兩。
煉蜜為丸。
用後當下膿血、赤水。其蟲若系紫黑色者,為多年之病;若系紅色者,為近日之病。連服數日,蟲積盡下,即停止服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2. 服用本藥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3.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金龍丸, 出處:《中國麻風病學》。 組成:大楓子(去殼)10兩,伏龍肝3兩,芎藭2兩,連翹2兩,皂角刺2兩,大黃2兩。 主治:大麻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