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肝湯

FU LONG G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二十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腎經 17%
肺經 16%
胃經 12%
心經 10%
大腸經 10%
脾經 7%
膀胱經 3%
膽經 3%
肝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伏龍肝湯中包含伏龍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藥性相合:伏龍肝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的藥性相輔相成,可以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2. 針對病症:伏龍肝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而伏龍肝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治療熱毒血瘀引起的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

伏龍肝湯中加入黃柏,主要考量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 清熱燥濕: 伏龍肝湯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肝膽濕熱、脅肋疼痛、口苦泛酸等症。黃柏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的濕熱之邪,改善肝膽濕熱症狀。
  • 瀉火解毒: 濕熱蘊結常伴有炎症反應,黃柏苦寒入肝膽,能瀉肝膽之火,解毒消炎,緩解疼痛,進一步改善肝膽濕熱所致的症狀。

總而言之,黃柏在伏龍肝湯中發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有效治療肝膽濕熱之證。

伏龍肝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血滋陰,養肝柔肝:阿膠具有補血滋陰、養血潤燥的功效,能改善肝血不足,緩解肝陰虧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與伏龍肝湯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黃、當歸等相輔相成,增強滋陰補血的功效。
  2. 緩解肝氣鬱結:阿膠亦有養肝柔肝、疏肝解鬱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情緒不暢等症狀,與伏龍肝湯中的柴胡、白芍等藥物相協同,起到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作用。

伏龍肝湯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化瘀:血餘炭為血竭炭,性涼,味苦鹹,入心、肝經。其具有止血、化瘀、消腫、生肌的功效,可針對伏龍肝湯所治之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起到止血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
  2. 引藥入肝:伏龍肝湯主要針對肝經病證,而血餘炭入肝經,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加強藥效。同時,血餘炭的苦鹹味,能起到引導藥物下行的作用,使藥力更深入地作用於肝臟。

伏龍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伏龍肝湯屬於溫燥藥性,甘草性甘平,可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力更平和。
  2. 緩解副作用: 伏龍肝湯中可能含有較為辛燥的藥物,甘草可緩解這些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口乾、咽痛等,保護脾胃,防止藥物過於傷損。

總之,甘草在伏龍肝湯中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的作用,使藥效更安全、有效。

伏龍肝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伏龍肝湯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經行腹痛等症。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可助於驅散寒邪,改善血行,緩解疼痛。
  2. 助藥力:乾薑辛溫,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流通,並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伏龍肝湯中多含其他寒涼藥材,加入乾薑可平衡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更利於藥效的發揮。

伏龍肝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伏龍肝湯為清熱解毒之劑,以治肝膽熱盛,濕熱蘊結之症,黃芩可助其清熱瀉火,降低體內熱邪,緩解肝膽炎症。
  2. 解毒涼血: 伏龍肝湯主治肝膽濕熱,常伴有口苦、目赤、咽喉腫痛等症狀,黃芩亦有解毒涼血之功,可解毒消腫,清熱止痛,改善相關症狀,達到整體療效。

伏龍肝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伏龍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熱血燥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地榆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血止痛的目的。
  2. 收斂固澀: 地榆還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收斂止血,防止血外出。伏龍肝湯中加入地榆,可以加強止血效果,防止出血量過多,有助於患者的恢復。

伏龍肝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通絡: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伏龍肝湯主要針對肝腎陰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而川牛膝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改善肝腎功能,從而減輕這些症狀。
  2. 引藥下行:川牛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藥力引導至腰膝部位,並促進藥效發揮。伏龍肝湯中其他藥物如杜仲、桑寄生等,也以補肝腎、強筋骨為主,川牛膝的引導作用可以使藥力更好地作用於病竈部位,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藥方《伏龍肝湯》方解: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功能補中益氣,舒緩急痛,解毒補益。

牛膝:牛膝性微溫、味甘澀,功能益腎補肝,舒筋活絡,利尿通便。

血餘炭:血餘炭性味苦、溫,具止痛、化瘀、生肌的功效。

地榆:地榆性味苦澀、涼,能夠止血、清熱、涼血。

阿膠:阿膠性味甘、溫,可以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

乾薑:乾薑性溫、味辛,功能溫中散寒,溫裡調和,補陽助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

黃柏:黃柏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黃芩: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伏龍肝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每味藥材具有各自獨特功效,結合使用可以增強整體療效,緩解下焦虛寒、損傷腎氣所致的便血,改善大便不通暢等症狀。

在中醫理論中,《伏龍肝湯》針對下焦虛寒,損傷腎氣所致的便血,改善大便不通暢等病症。其中,伏龍肝、黃柏、阿膠、血餘炭、甘草、乾薑、黃芩、地榆、川牛膝皆為藥材,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釜下土5升。
上藥治下篩。
以冷水8升和之,取汁盡服之。口已噤者,強開以竹筒灌之,使得下入便愈。
伏龍肝散(《普濟方》卷二五四)、伏龍肝飲(《濟陽綱目》卷六十)、伏龍散(《外科大成》卷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伏龍肝湯具有溫補下焦,止血止痛的作用。它可以用於治療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爲近血,或利不利。但是,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伏龍肝湯。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霍亂子宮崩漏細菌性食物中毒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胃腸出血腹瀉口乾口渴流鼻血上吐下瀉牙齦出血半身或下肢麻木吐血月經淋漓不止胎動不安

相同名稱方劑


伏龍肝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八。 組成:伏龍肝半升,乾地黃2兩,乾薑2兩,牛膝2兩,阿膠(炙)3兩,甘草(炙)3兩。 主治:吐血,衄血。

伏龍肝湯,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伏龍肝(如彈丸)7枚,生地黃4升(1方5兩),生薑5兩,甘草2兩,艾葉2兩,赤石脂2兩,桂心2兩。 主治:崩中,去赤白,或如豆汁。

伏龍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組成:伏龍肝1兩,桑寄生1兩,續斷1兩,芎窮1兩,龍骨3分,當歸1兩(切,焙),阿膠(炙燥)1兩,乾薑1兩(炮),甘草(炙)1兩。 主治:妊娠胎動不安,腹內疼痛,下血不止。

伏龍肝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伏龍肝5合(末),乾地黃5兩(1方用黃柏),阿膠3兩,發灰2合,甘草3兩,乾薑3兩,黃芩3兩,地榆3兩,牛膝3兩(1作牛蒡根)。 主治: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爲近血,或利不利。

伏龍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 組成:伏龍肝(淨揀,篩)2兩,甘草(炙)1兩,乾薑(炮裂)2兩半,生乾地黃(焙)2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牛膝(酒浸,切,焙乾)1兩,亂發(燒灰)1分。 主治:霍亂下焦虛寒,或先血後便,此爲遠血成利。

伏龍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伏龍肝1兩,禹餘糧1兩(燒通赤,濕土內培1復時),赤芍藥1兩,生乾地黃1兩(焙),地榆1兩,白茅根1兩,龍骨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甘草半兩(炙),麒麟竭(細研)半兩。 主治:婦人經血不止,臍腹撮痛,或時煩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