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伏龍肝湯
組成
伏龍肝、黃柏、阿膠、血餘炭、甘草、乾薑、黃芩、地榆、川牛膝
整體功效
主治
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爲近血,或利不利。
下焦虛寒損,指下焦虛寒而損傷。或先見血後便轉,指先見便血後便轉為下利。此爲近血,指下利是由於下焦虛寒損傷而引起的。或利不利,指下利或便血或便秘。
伏龍肝湯是一種溫補下焦,止血止痛的方劑。它由伏龍肝、黃柏、阿膠、血餘炭、甘草、乾薑、黃芩、地榆、川牛膝等中藥組成。伏龍肝具有溫補下焦的作用,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阿膠具有滋陰補血的作用,血餘炭具有止血的作用,甘草具有緩急和中的作用,乾薑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地榆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
伏龍肝湯具有溫補下焦,止血止痛的作用。它可以用於治療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爲近血,或利不利。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釜下土5升。
上藥治下篩。
以冷水8升和之,取汁盡服之。口已噤者,強開以竹筒灌之,使得下入便愈。
伏龍肝散(《普濟方》卷二五四)、伏龍肝飲(《濟陽綱目》卷六十)、伏龍散(《外科大成》卷三)。
方劑組成解釋
伏龍肝湯由伏龍肝、黃柏、阿膠、血餘炭、甘草、乾薑、黃芩、地榆、川牛膝等中藥組成。伏龍肝具有溫補下焦的作用,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阿膠具有滋陰補血的作用,血餘炭具有止血的作用,甘草具有緩急和中的作用,乾薑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地榆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
伏龍肝湯具有溫補下焦,止血止痛的作用。它可以用於治療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爲近血,或利不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伏龍肝湯具有溫補下焦,止血止痛的作用。它可以用於治療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爲近血,或利不利。但是,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伏龍肝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伏龍肝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八。 組成:伏龍肝半升,乾地黃2兩,乾薑2兩,牛膝2兩,阿膠(炙)3兩,甘草(炙)3兩。 主治:吐血,衄血。
伏龍肝湯,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伏龍肝(如彈丸)7枚,生地黃4升(1方5兩),生薑5兩,甘草2兩,艾葉2兩,赤石脂2兩,桂心2兩。 主治:崩中,去赤白,或如豆汁。
伏龍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組成:伏龍肝1兩,桑寄生1兩,續斷1兩,芎窮1兩,龍骨3分,當歸1兩(切,焙),阿膠(炙燥)1兩,乾薑1兩(炮),甘草(炙)1兩。 主治:妊娠胎動不安,腹內疼痛,下血不止。
伏龍肝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伏龍肝5合(末),乾地黃5兩(1方用黃柏),阿膠3兩,發灰2合,甘草3兩,乾薑3兩,黃芩3兩,地榆3兩,牛膝3兩(1作牛蒡根)。 主治: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爲近血,或利不利。
伏龍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 組成:伏龍肝(淨揀,篩)2兩,甘草(炙)1兩,乾薑(炮裂)2兩半,生乾地黃(焙)2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牛膝(酒浸,切,焙乾)1兩,亂發(燒灰)1分。 主治:霍亂下焦虛寒,或先血後便,此爲遠血成利。
伏龍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伏龍肝1兩,禹餘糧1兩(燒通赤,濕土內培1復時),赤芍藥1兩,生乾地黃1兩(焙),地榆1兩,白茅根1兩,龍骨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甘草半兩(炙),麒麟竭(細研)半兩。 主治:婦人經血不止,臍腹撮痛,或時煩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卷柏阿膠散
相似度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