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伏龍肝湯中包含伏龍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藥性相合:伏龍肝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的藥性相輔相成,可以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 針對病症:伏龍肝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而伏龍肝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治療熱毒血瘀引起的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
伏龍肝湯中加入黃柏,主要考量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 清熱燥濕: 伏龍肝湯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肝膽濕熱、脅肋疼痛、口苦泛酸等症。黃柏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的濕熱之邪,改善肝膽濕熱症狀。
- 瀉火解毒: 濕熱蘊結常伴有炎症反應,黃柏苦寒入肝膽,能瀉肝膽之火,解毒消炎,緩解疼痛,進一步改善肝膽濕熱所致的症狀。
總而言之,黃柏在伏龍肝湯中發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有效治療肝膽濕熱之證。
伏龍肝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原因有二:
- 補血滋陰,養肝柔肝:阿膠具有補血滋陰、養血潤燥的功效,能改善肝血不足,緩解肝陰虧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與伏龍肝湯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黃、當歸等相輔相成,增強滋陰補血的功效。
- 緩解肝氣鬱結:阿膠亦有養肝柔肝、疏肝解鬱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情緒不暢等症狀,與伏龍肝湯中的柴胡、白芍等藥物相協同,起到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作用。
伏龍肝湯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血化瘀:血餘炭為血竭炭,性涼,味苦鹹,入心、肝經。其具有止血、化瘀、消腫、生肌的功效,可針對伏龍肝湯所治之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起到止血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
- 引藥入肝:伏龍肝湯主要針對肝經病證,而血餘炭入肝經,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加強藥效。同時,血餘炭的苦鹹味,能起到引導藥物下行的作用,使藥力更深入地作用於肝臟。
伏龍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伏龍肝湯屬於溫燥藥性,甘草性甘平,可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力更平和。
- 緩解副作用: 伏龍肝湯中可能含有較為辛燥的藥物,甘草可緩解這些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口乾、咽痛等,保護脾胃,防止藥物過於傷損。
總之,甘草在伏龍肝湯中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的作用,使藥效更安全、有效。
伏龍肝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伏龍肝湯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經行腹痛等症。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可助於驅散寒邪,改善血行,緩解疼痛。
- 助藥力:乾薑辛溫,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流通,並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伏龍肝湯中多含其他寒涼藥材,加入乾薑可平衡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更利於藥效的發揮。
伏龍肝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伏龍肝湯為清熱解毒之劑,以治肝膽熱盛,濕熱蘊結之症,黃芩可助其清熱瀉火,降低體內熱邪,緩解肝膽炎症。
- 解毒涼血: 伏龍肝湯主治肝膽濕熱,常伴有口苦、目赤、咽喉腫痛等症狀,黃芩亦有解毒涼血之功,可解毒消腫,清熱止痛,改善相關症狀,達到整體療效。
伏龍肝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伏龍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熱血燥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地榆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血止痛的目的。
- 收斂固澀: 地榆還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收斂止血,防止血外出。伏龍肝湯中加入地榆,可以加強止血效果,防止出血量過多,有助於患者的恢復。
伏龍肝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通絡: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伏龍肝湯主要針對肝腎陰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而川牛膝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改善肝腎功能,從而減輕這些症狀。
- 引藥下行:川牛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藥力引導至腰膝部位,並促進藥效發揮。伏龍肝湯中其他藥物如杜仲、桑寄生等,也以補肝腎、強筋骨為主,川牛膝的引導作用可以使藥力更好地作用於病竈部位,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伏龍肝湯主治功效分析
伏龍肝湯,由伏龍肝、黃柏、阿膠、血餘炭、甘草、幹薑、黃芩、地榆、川牛膝組成。從多篇古文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其主要用於治療下焦虛寒、血證(包括便血、崩漏、經血不止、衄血、嘔血)、產後及胎前痢疾等多種病症。
根據古文內容,伏龍肝湯的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治療下焦虛寒,便血:
- 《外臺秘要》、《聖濟總錄》皆明確指出該方可治"下焦寒損或先見血後便,此為遠血,或痢不痢",《雜病廣要》也提到可用於洞泄。
- 治療原理:伏龍肝溫中燥濕,收斂止血,為君藥;幹薑溫中散寒,助陽氣;阿膠、地榆滋陰涼血止血;黃芩、黃柏清熱燥濕,防止出血過多導致陰虛火旺;川牛膝活血通經,引血下行;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溫中、清熱、止血、活血並用,寒熱兼顧,標本同治。
治療崩漏、經血不止:
- 《類證治裁》、《聖濟總錄》、《千金翼方》等皆提及該方可治崩中去血、赤白帶下、經血不止等婦科血證。
- 治療原理:伏龍肝、血餘炭收斂止血;阿膠滋陰補血;地榆涼血止血;黃芩清熱燥濕,防止血熱妄行;幹薑溫中散寒,防止寒凝血瘀;甘草調和諸藥。針對不同病因,還可加減運用,如《類證治裁》提到的"臍腹冷痛者,虛寒也,伏龍肝湯",以及《婦科秘書》提到的"《千金》伏龍肝湯,治勞傷衝任,崩中去血,赤白相兼,或如豆汁,臍腹冷痛,口乾食少"。
治療胎前、產後痢疾:
- 《類證治裁》、《醫學從眾錄》、《雜病廣要》、《婦科秘書》均提到伏龍肝湯(或伏龍肝湯丸)可用於治療胎前、產後痢疾,特別是久治不愈、虛實夾雜者。
- 治療原理:伏龍肝溫中燥濕,收斂止瀉;幹薑溫中散寒,助陽止瀉;黃芩、黃柏清熱燥濕,防止濕熱傷陰;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對於胎前產後特殊生理狀態,該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相對安全有效。
治療嘔血、衄血:
- 《聖濟總錄》、《千金翼方》提到伏龍肝湯可用於治療嘔血、衄血等上部出血證。
- 治療原理:伏龍肝收斂止血,並能降逆止嘔;阿膠滋陰補血止血;黃芩清熱降火,防止血熱妄行;地榆涼血止血;川牛膝引血下行;幹薑溫中和胃;甘草調和諸藥。
其他應用:
- 《續名醫類案》、《古今醫案按》記載了以伏龍肝湯代水煎服保元湯,治療癰毒潰後,氣血大虛,後重等症,以及小便不利,痢疾等症。
- 《聖濟總錄》還提到伏龍肝湯可治"風痱卒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強直者",此處可能是取伏龍肝豁痰開竅之功。
總結:
伏龍肝湯以伏龍肝為君藥,發揮其溫中燥濕、收斂止血的核心作用,配伍幹薑溫中散寒,黃芩、黃柏清熱燥濕,阿膠、地榆滋陰涼血止血,川牛膝活血通經,血餘炭收斂止血,甘草調和諸藥。該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標本兼顧,既能溫中散寒,又能清熱燥濕,還能滋陰涼血、收斂止血,廣泛應用於下焦虛寒、各種血證、產後及胎前痢疾等病症,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靈活加減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釜下土5升。
上藥治下篩。
以冷水8升和之,取汁盡服之。口已噤者,強開以竹筒灌之,使得下入便愈。
伏龍肝散(《普濟方》卷二五四)、伏龍肝飲(《濟陽綱目》卷六十)、伏龍散(《外科大成》卷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伏龍肝湯具有溫補下焦,止血止痛的作用。它可以用於治療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爲近血,或利不利。但是,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伏龍肝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伏龍肝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八。 組成:伏龍肝半升,乾地黃2兩,乾薑2兩,牛膝2兩,阿膠(炙)3兩,甘草(炙)3兩。 主治:吐血,衄血。
伏龍肝湯,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伏龍肝(如彈丸)7枚,生地黃4升(1方5兩),生薑5兩,甘草2兩,艾葉2兩,赤石脂2兩,桂心2兩。 主治:崩中,去赤白,或如豆汁。
伏龍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組成:伏龍肝1兩,桑寄生1兩,續斷1兩,芎窮1兩,龍骨3分,當歸1兩(切,焙),阿膠(炙燥)1兩,乾薑1兩(炮),甘草(炙)1兩。 主治:妊娠胎動不安,腹內疼痛,下血不止。
伏龍肝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伏龍肝5合(末),乾地黃5兩(1方用黃柏),阿膠3兩,發灰2合,甘草3兩,乾薑3兩,黃芩3兩,地榆3兩,牛膝3兩(1作牛蒡根)。 主治: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爲近血,或利不利。
伏龍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 組成:伏龍肝(淨揀,篩)2兩,甘草(炙)1兩,乾薑(炮裂)2兩半,生乾地黃(焙)2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牛膝(酒浸,切,焙乾)1兩,亂發(燒灰)1分。 主治:霍亂下焦虛寒,或先血後便,此爲遠血成利。
伏龍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伏龍肝1兩,禹餘糧1兩(燒通赤,濕土內培1復時),赤芍藥1兩,生乾地黃1兩(焙),地榆1兩,白茅根1兩,龍骨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甘草半兩(炙),麒麟竭(細研)半兩。 主治:婦人經血不止,臍腹撮痛,或時煩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