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消膏
WAI XIA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83)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8%
心經 9%
小腸經 9%
心包經 9%
三焦經 9%
大腸經 9%
肺經 0%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外消膏中包含伏龍肝,主要原因在於其獨特的功效:
- 清熱解毒: 伏龍肝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消腫止痛,適用於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病症。
- 活血化瘀: 伏龍肝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傷口癒合,加速炎症消散。
因此,伏龍肝作為外消膏的組成成分,能有效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治療外傷感染等病症。
外消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外消膏多用於治療瘡瘍腫毒,大黃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有助於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2. 促進血液循環: 大黃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局部瘀血,減輕炎症反應,加速傷口修復。
因此,外消膏中加入大黃,能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瘡瘍腫毒的消退,加速傷口癒合。
外消膏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 生薑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外消膏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生薑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
- 活血化瘀: 生薑中含有的薑辣素,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供應,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外消膏中加入生薑,不僅能溫經散寒,緩解疼痛,還能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提升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外消膏」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及《仁齋直指方論》的記載,可以對「外消膏」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主治功效:
- 產後乳結核疼痛: 《聖濟總錄》明確指出「外消膏」主治「產後乳結核疼痛」。此處的「乳結核」應指產後乳房出現結塊、腫脹、疼痛等症狀,可能是乳汁淤積、乳腺阻塞所致,嚴重者可能發展成乳癰。
- 腫欲成癰: 《聖濟總錄》亦提及「或腫欲成癰」,表明此方不僅適用於乳房結核疼痛,亦可用於治療乳房腫脹,並具有預防乳癰形成的作用。
- 收毒外消: 《仁齋直指方論》則提出「收毒外消膏」的概念,說明此方具有收斂毒邪、消散腫塊的作用。此處的「毒」可能指體內蘊積的熱毒或濕毒,導致局部腫痛。
治療原理分析:
- 活血散結,疏通乳絡: 「外消膏」雖未詳細列出組成成分於《聖濟總錄》中,但其主治產後乳房結塊疼痛,可推測其組方具有活血散結、疏通乳絡之效。產後乳汁瘀滯,導致乳絡不暢,氣血運行受阻,故而產生結塊及疼痛,此方透過活血散結,促進氣血循環,疏通乳絡,從而緩解症狀。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從《仁齋直指方論》所載的「大南星、半夏、赤小豆、五倍子、白芷、貝母」等藥物組成來看,此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大南星、半夏可燥濕化痰,消腫散結;赤小豆可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五倍子可收斂止痛;白芷可發散風寒,解表止痛;貝母可清熱化痰,散結消腫。諸藥合用,可有效清除局部毒邪,消除腫脹結塊。
- 外敷吸收,直達病所: 根據《仁齋直指方論》「上細末,蜜醋調敷」的用法,可知此方以膏劑外敷,使藥效直接作用於病灶。外敷可使藥物有效成分透過皮膚吸收,直達患處,發揮局部作用,達到消腫散結、止痛的目的。
綜合而言,「外消膏」主要針對產後乳房疾患,其治療原理在於透過活血散結、疏通乳絡、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達到緩解乳結疼痛、消除腫脹、預防乳癰形成的作用,且以外敷方式直達病所,加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伏龍肝半兩,大黃(銼)半兩,生薑1分(洗,切,研細)。
上藥除薑外,為細末,和勻,用醋調作膏。看大小攤貼病上,早、晚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乳房纖維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外消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組成:伏龍肝半兩,大黃(銼)半兩,生薑1分(洗,切,研細)。 主治:産後乳結核,疼痛或腫,欲成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