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旋飲

止旋飲

ZHI XUAN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四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8%
大腸經 12%
肝經 12%
心經 12%
心包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肺經 5%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旋飲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腑: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腑、清熱解毒之功效。止旋飲多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風火內動所致的眩暈、頭脹、耳鳴等症,大黃可瀉熱降火,通利肝膽,緩解肝陽上亢,從而達到止眩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頭暈目眩等症狀。對於因血瘀所致的眩暈,大黃可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從而起到止眩的作用。

止旋飲方中加入枳實,主要原因有二:

一、 理氣寬中,降逆止嘔: 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降逆止嘔之功。對於眩暈症患者,常伴隨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枳實可通過理氣降逆,緩解胃部不適,進而改善頭暈症狀。

二、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枳實亦有疏肝解鬱之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頭暈目眩、胸悶脅痛等症狀。因此,枳實的加入,不僅可改善眩暈症的根本病因,更能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整體療效。

止旋飲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旋轉症常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生薑可溫胃散寒,緩解胃氣上逆,起到止嘔的作用。
  2. 解表散寒: 生薑兼具解表散寒的作用,可祛除風寒,有助於緩解因風寒所致的眩暈、頭昏等症狀,進一步緩解旋轉感。

綜上,生薑在止旋飲方中,既能和胃止嘔,又能解表散寒,為治療旋轉症提供多方面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止旋飲」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冒雨中濕,實火上炎,頭眩不可當者」。此症多因外感濕邪或內生濕熱,與實火相搏,上擾清空,導致頭目眩暈、脹痛難忍。方名「止旋」即旨在平息此類眩暈症狀。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大黃(酒炒)

    • 性味苦寒,酒炒後減其峻下之性,兼能上行清瀉實火。
    • 主要作用於瀉熱通腑,引火下行,解除實火上炎之頭暈目眩,並通過瀉下作用祛除中焦濕熱。
  2. 山梔(山介茶)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為清熱瀉火要藥。
    • 善清三焦濕熱,尤擅解鬱火,與大黃協同清瀉上炎之火,緩解頭面熱象。
  3. 枳實

    • 性味苦辛微寒,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 可理氣降濁,疏通中焦氣機,助大黃瀉濕熱,亦能防止濕熱鬱滯致眩。
  4. 生薑

    • 性味辛溫,能散水濕、和胃止嘔,兼制大黃、梔子之寒涼,防其傷胃。
    • 生薑發散之性可助濕邪外透,配合瀉下藥以標本兼顧。

組方邏輯

此方以「瀉火降逆、清利濕熱」為核心思路:

  • 大黃、山梔相須為用,一瀉一清,針對「實火上炎」;
  • 枳實下氣導滯,助濕熱從二便分消;
  • 生薑調和藥性,兼顧中焦,避免寒涼藥物傷正。

全方通過瀉火、利濕、降氣三法,使火降濕除、氣機通暢,則眩暈自止。其適用者當見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實火之象,屬「標急」之證,故用藥偏於峻利,但佐以生薑緩和,體現攻邪不忘護胃之旨。

傳統服藥法


大黃(酒炒)5錢,(山介)茶8錢,枳實3錢,生薑7片。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藥期間不宜飲酒。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暈眩

相同名稱方劑


止旋飲,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大黃(酒炒)5錢,(山介)茶8錢,枳實3錢,生薑7片。 主治:冒雨中濕,實火上炎,頭眩不可當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