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熟大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 瀉熱通便: 熟大黃性寒,味苦,善於瀉熱通便。熟制後其瀉下力較生品緩和,更適合用於熱結便祕,腸燥便祕等症。
- 清熱解毒: 熟大黃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因熱毒引起的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
熟大黃湯中以熟大黃爲主,配伍其他藥材,可更有效地發揮其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治療熱結便祕等病症。
熟大黃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熟大黃性寒,容易引起胃腸寒涼,而生薑性溫,可中和熟大黃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峻猛,降低其對胃腸的刺激性,使藥性更為平和。
- 促進藥效: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熟大黃的藥效發揮,增強其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因此,生薑在熟大黃湯中起到緩和藥性、促進藥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熟大黃湯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墜墮閃肭,腰痛不能屈伸,惡血蓄瘀,痛不可忍」,屬跌打損傷後氣血瘀滯之證。古代醫家認為,外傷導致經絡受損,血離脈道而成瘀,瘀阻不通則痛。其症狀特點為:
- 局部氣滯血瘀:因墜墮、閃挫等外力損傷,腰部經絡瘀阻,氣機不暢,故屈伸受限、痛處固定。
- 惡血內停:瘀血久積化熱,腐敗成「惡血」(如雞肝狀穢物),需從二便排出。
- 急症實證:痛勢劇烈(「痛不可忍」),屬瘀血初凝未久,需速攻其瘀。
方中強調服後「天明下如雞肝」,乃瘀血從腸道瀉出之效,符合古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治療思路,屬「通因通用」之法。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對配伍邏輯
- 大黃(製熟):生者瀉下峻猛,此方切如豆大後與生薑同炒,減其寒性,緩其攻勢,使瀉下趨向「化瘀導滯」而非單純瀉實。炒焦後略兼止血之效(古人用焦炭類藥止血),防活血過度傷絡。
- 生薑:辛溫走散,能制大黃寒涼之性,兼散瘀開結。生薑炒焦後,辛散力減而溫通力存,助大黃入血分散瘀,避免寒凝致瘀加重。
2. 炮製與用法深意
- 同炒焦黃:既緩和藥性,又使二者藥力交融。大黃得生薑之溫,化瘀而不冰伏血脈;生薑得大黃之走,散瘀而不助熱傷津。
- 水浸一宿、五更頓服:
- 浸泡:取其「陰陽相濟」之意,水浸使藥物成分緩釋,減輕對胃腸刺激。
- 五更服:順應人體陽氣升發之時(卯時),借氣血流注大腸之機,助瘀血從下而解。
3. 功效推導
- 行滯瀉瘀:大黃本為「將軍之藥」,炒製後專攻瘀熱積滯,生薑協調氣機,共奏「通瘀不傷正」之效。
- 溫通止痛:生薑炒焦後溫性尤存,能散寒瘀交阻之痛,適合閃挫後寒濕乘虛侵襲之證。
- 去腐生新:瘀血化為「惡物」排出,則經絡通暢,氣血自復,腰痛得緩。
此方體現「以通為補」的治療思維,針對外傷初期瘀血實證,以簡潔藥對直攻病所,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黃(切如豆大)半兩,生薑半兩(切)。
上同炒令焦黃,以水1大盞,浸一宿,五更去滓頓服。天明所下如雞肝者,即惡物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腰骶痛前列腺炎慢性腎衰竭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熟大黃湯, 出處:《三因》卷十三。 組成:大黃(切如豆大)半兩,生薑半兩(切)。 主治:墜墮閃肭,腰痛不能屈伸,惡血蓄瘀,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