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春疫五仙膏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散寒解表: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散寒解表、發汗解熱之功效,能有效驅散因春季氣溫變化無常而導致的風寒之邪,緩解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
- 和胃止嘔:生薑還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能溫中止嘔、減少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胃氣不和、嘔吐等症狀。春季氣候多變,易引起胃寒,生薑可以溫暖脾胃,增強其抵抗力。
綜上所述,春疫五仙膏中加入生薑,可以有效地治療因春季風寒入侵引起的感冒等疾病,同時也能起到和胃止嘔的作用。
春疫五仙膏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散風寒: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春氣尚寒,易感風寒,蔥白可幫助驅散外邪,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 解毒消腫:蔥白亦具解毒消腫之效。春疫多為外感熱毒,蔥白能解毒消腫,緩解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輔助治療。
綜上所述,蔥白在春疫五仙膏中發揮著發散風寒、解毒消腫的作用,可有效緩解春季常見病症。
春疫五仙膏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為了其瀉熱解毒之功效。
春疫多發於春季,易感風寒濕邪,導致體內熱邪鬱積。大黃性寒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瀉熱、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其能瀉除腸胃積熱,並清除體內毒素,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同時還能涼血止血,緩解春疫引起的出血症狀。
總之,大黃在春疫五仙膏中起到清熱解毒、瀉熱涼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春疫。
春疫五仙膏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
皁莢味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消腫止痛等功效。春疫多為風熱之邪,易導致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皁莢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對抗疫病,而其化痰止咳的功效則能緩解呼吸道症狀,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春疫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春疫五仙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外貼用於「春疫」,乃古代對春季時行疫病的統稱。春令風木當行,氣候乍暖還寒,易生濕熱夾穢濁之邪,此類疫病多見發熱、頭身痛、膚表鬱閉等症。五仙膏以麻油熬製成膏,外敷皮膚,取「由外透內」之理,旨在開泄腠理、逐穢解毒,使疫毒外透。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逐穢透表藥組
薑、蔥、蒜(辛溫走竄):
生薑辛散溫通,蔥白宣通陽氣,蒜頭解毒辟穢,三者合用能發散表邪、開達毛竅,助邪從汗解。此為「給邪出路」之思路,契合春疫表氣鬱閉之病機。皂角(辛鹹溫):
其性銳利,能「通關透竅」,古籍載其可「疏風泄熱」,此處可能用以增強皮膚滲透力,助藥性深入,兼化濕濁。
瀉熱解毒藥組
- 大黃(苦寒):
雖為內服瀉下藥,但外用可清熱解毒、破積滯。春疫若兼見裡熱鬱結,大黃能導熱下行,與辛溫藥配伍,形成「外散內清」之勢。
- 大黃(苦寒):
基質與佐使藥
- 麻油熬黃丹:
麻油潤膚滲透,黃丹(鉛丹)拔毒生肌,合為傳統膏藥基底,既能固定藥性,亦能持久刺激經穴。 - 滑石(甘淡寒):
清熱利濕,外用可收斂緩衝,或防辛燥藥物過度刺激皮膚,兼引濕熱從肌表散泄。
- 麻油熬黃丹:
三、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以「表裡分消」為核心:
- 辛溫藥(薑蔥蒜)開鬼門→發汗解表,驅散在表之邪;
- 苦寒藥(大黃)潔淨府→清瀉內蘊熱毒;
- 皂角透竅協同麻油→增強藥力滲透,使邪無所匿;
- 滑石利濕→杜絕濕熱交蒸之勢。
全方外貼,或選用特定穴位(如大椎、膻中)以經絡傳導,達到「通陽泄濁、解毒辟疫」之效,符合古代外治法治春疫「輕清透達」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薑1斤,蔥1斤,蒜1斤,大黃8兩,皂角4兩。
麻油熬黃丹,收滑石6兩,攪勻。
外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春疫五仙膏, 出處:《理瀹》。 組成:薑1斤,蔥1斤,蒜1斤,大黃8兩,皂角4兩。 主治:春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