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葉定痛散

柑葉定痛散

GAN YE DING T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點點經》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胃經 40%
脾經 20%
肺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柑葉定痛散」中加入「蔥白」的用意,主要在於其溫散寒邪、止痛的功效。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胃經,能溫中散寒、發汗解表,對於寒邪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蔥白還具有宣通鼻竅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鼻竅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因此,將蔥白加入「柑葉定痛散」中,可以增強方劑的溫散寒邪、止痛功效,使之更有效地治療寒邪引起的疼痛。

柑葉定痛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之功效。與柑葉等藥物配合,可溫陽散寒,緩解寒邪所致的疼痛。

2. 助藥力: 生薑味辛,可促進藥物吸收,並增強藥力,有助於其他藥物發揮止痛的效果。同時,生薑亦可緩解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

總之,生薑在柑葉定痛散中起到解表散寒、助藥力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止痛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柑葉定痛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酒病初發,形如感冒,被醫誤治」後引發的氣血瘀滯證,其核心病機為:

  1. 三焦受傷:酒毒濕熱積滯三焦,誤治後氣機逆亂,水液代謝失常。
  2. 死血凝結:氣滯導致血瘀,瘀血阻絡,故見「大痛不移」,屬實證痛證。
  3. 滯注胸膈:病位偏上焦,瘀血濕濁痹阻胸膈,或兼見脹悶、呼吸不暢。

此方外敷用於「急則治標」,通過溫通散結以止痛,後續配合內服「異功散」健脾行氣,標本兼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柑子葉(4兩)

    • 性辛溫,傳統用於 行氣散結、通絡止痛,尤其善解酒毒鬱熱。其芳香氣味能透達瘀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打破「死血凝結」狀態。
    • 現代推測:揮發油成分可能具抗炎、鎮痛效果,或能擴張微血管,改善循環。
  2. 蔥白根(3兩)

    • 辛溫通陽,擅長 宣通上下氣機,《本草綱目》載其「散瘀血,止衄止痛」。此處藉其疏通之力,助柑葉散瘀,並引藥性外透皮腠。
    • 現代推測:含大蒜素等硫化物,可刺激皮膚血流,緩解深部組織瘀血。
  3. 生薑片(2兩)

    • 溫中散寒,外用能 開腠理、逐寒濕,增強前兩藥的溫通效應。其辛辣之性可促進藥物透皮吸收,直達病所。
    • 現代推測:薑酚成分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痛覺敏感度。

三、方劑配伍與外治原理

  1. 溫通止痛:三藥皆辛溫,協同發揮 「辛開溫散」 之力,針對寒凝血瘀作痛。
  2. 層次作用
    • 柑葉透絡逐瘀為君,蔥白宣通為臣,生薑溫散為佐。
    • 外敷後加「鹽炒熱包烙」,利用鹽的導熱性與滲透性,增強藥力深入。
  3. 整體邏輯:通過局部刺激與藥物吸收,改善微循環,化解瘀血,從而「痛立止」。

結論:此方體現中醫「外治法」對急症的處置智慧,以簡單藥味組合,針對酒病誤治後的氣滯血瘀證,重點在於 「開鬱結、散死血」,屬急救治標之方。後續需內服藥調理三焦,方為根治。

傳統服藥法


柑子葉4兩,蔥白根3兩,生薑片2兩。
上共搗爛如泥,用鍋烙熱,鋪蓋痛處,白布裹緊,將鹽炒熱,包烙。痛立止。隨服異功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感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柑葉定痛散, 出處:《點點經》卷一。 組成:柑子葉4兩,蔥白根3兩,生薑片2兩。 主治:酒病初發,形如感冒,被醫誤治,三焦受傷,死血凝結不化作痛,滯註胸膈,大痛不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