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痞膏

治痞膏

ZHI PI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胃經 40%
脾經 20%
肺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痞膏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解表: 蔥白性溫,味辛,具有散寒解表、宣肺通竅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肺,導致的痞症,如胸悶、咳嗽、痰多等,蔥白能溫散寒邪,使肺氣通暢,達到治療目的。
  2. 行氣止痛: 蔥白亦能行氣止痛,對於寒邪凝滯,導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蔥白能溫通氣血,緩解疼痛,促進消化,改善症狀。

因此,治痞膏中加入蔥白,既能散寒解表,又能行氣止痛,有助於治療寒邪所致的痞症。

治痞膏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治痞膏多用於寒濕阻滯、脾胃虛寒所致的痞症,生薑能溫暖脾胃,散寒化濕,起到止嘔止呃的作用,緩解痞症的症狀。
  2. 助藥力: 生薑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提升藥效。生薑本身具有發散、透疹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好地將藥力導入病竈,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治痞膏】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治痞膏】主治「痞」症,古代中醫所謂「痞」主要指腹部或體表出現的腫塊、積聚、脹滿不適等症狀。痞症可表現為氣滯、血瘀、痰凝或氣血阻滯所形成的硬塊,如腹內積聚、癥瘕痞塊(類似現代醫學的腫瘤、肝脾腫大或良性增生性疾病)或胸腹脹悶不適。

組成與邏輯推理分析

方劑組成

  1. 水紅花子(學名:Polygonum orientale L.)

    • 性味:辛、微寒,有小毒。
    • 功效:消積散結、活血化瘀、利水消腫。
    • 主治:多用於癥瘕痞塊、積聚、腫脹等病症。
  2. 麝香

    • 性味:辛、溫。
    • 功效: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散結止痛。
    • 主治:常用於閉證昏迷、癥瘕痞塊、瘡腫疼痛等。

治療原理分析

  1. 水紅花子為主藥

    • 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作用,針對「痞」症的本質(氣滯血瘀、痰濕凝結)發揮療效。
    • 其辛散之性可破結行滯,微寒之性可清熱消腫,故對熱結所致的痞塊尤為適用。
    • 現代研究顯示,水紅花子可能具有抗腫瘤及改善微循環作用。
  2. 麝香為輔藥

    • 芳香走竄,能穿透皮膚,促進藥物吸收,加強活血散結效果。
    • 其辛溫之性可助水紅花子行氣散瘀,提高局部治療效果。

外用機理

  • 膏藥外敷:將藥物直接貼於患處,使藥力透過皮膚滲透,作用於局部痞塊,適用於體表或腹內可觸及的癥瘕積聚。
  • 協同作用:水紅花子消積散結,麝香活血透竅,二者合用增強破結消痞之效。

總結

【治痞膏】以水紅花子為君藥,針對痞症之瘀結病機,輔以麝香增強藥效並促進吸收。其治療原理在於活血化瘀、散結消積,適用於氣血阻滯形成的體表或腹內腫塊。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通過外用直接作用於病灶,調和局部氣血,達到消散痞結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水紅花子。
以清水熬膏,加麝香少許,攤在布上。
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治痞膏,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水紅花子。 主治:痞。

治痞膏,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蔥白汁4兩,薑汁4兩,水膠8兩。 主治:痞。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