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肝飲

FU LONG GAN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肝經 18%
脾經 13%
肺經 13%
胃經 13%
膽經 9%
小腸經 4%
心包經 4%
大腸經 4%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伏龍肝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伏龍肝飲中含有多味藥材,性味偏寒或辛熱,甘草味甘性平,可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降低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2. 保護脾胃,增強藥效: 甘草能益氣健脾,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療效。

總之,甘草在伏龍肝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增強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伏龍肝飲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伏龍肝飲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頭暈目眩、胸悶脅痛等症狀,而川芎可以疏通肝氣,緩解肝鬱,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川芎除了行氣止痛外,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肝鬱氣滯往往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瘀血,而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改善肝氣鬱結的症狀。

因此,川芎在伏龍肝飲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疏肝解鬱,又能活血化瘀,有效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各種症狀。

「伏龍肝飲」中的伏龍肝,實際上是指經過特殊處理的灶心土,具有溫中和胃、止血的作用。此方劑通常用於治療胃寒、吐血等症狀,灶心土的溫暖特性可以幫助改善脾胃虛寒的情況,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伏龍肝飲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功效。伏龍肝飲主要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而黃芩可清肝火、降肝氣,消除眼部炎症,緩解口苦咽乾等症狀,與方劑主治相符。
  2. 涼血止血,利濕解毒: 黃芩還具有涼血止血、利濕解毒的功效。伏龍肝飲中,黃芩可以幫助治療因肝火上炎引起的出血症狀,以及其他伴隨的濕熱症狀,如濕疹、瘡瘍等。

伏龍肝飲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赤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對於伏龍肝飲所治之熱毒壅滯、血瘀不通所致的頭痛、頭暈、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赤芍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緩解疼痛。

2. 緩解肝鬱氣滯: 赤芍能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肝鬱氣滯是伏龍肝飲所治疾病的重要病機之一,赤芍的加入有助於疏肝理氣,促進氣血流通,進一步緩解症狀。

主治功效


伏龍肝飲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濟陽綱目》記載伏龍肝飲主治衄血(鼻出血)。方劑組成包含伏龍肝、川芎、黃芩、赤芍及甘草五味藥材,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 止血涼血: 方中黃芩與赤芍皆為涼血止血之要藥。黃芩性寒,味苦,能清熱燥濕、涼血止血,善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赤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涼血散瘀、消癥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出血,並清除瘀血。兩藥合用,增強涼血止血之力,針對鼻出血的熱性出血具有明顯療效。

2.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散瘀的功效。鼻出血有時與氣血瘀滯有關,川芎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化解瘀血,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與赤芍相配,一涼一溫,寒溫並濟,更能促進血瘀的消散,使止血效果更佳。

3. 益氣養血: 伏龍肝,古籍記載為竈下對月焦土,具有養心安神、益氣生血的功效。鼻出血若因氣血不足引起,則伏龍肝能補充氣血,從根本上改善出血體質,輔助止血。

4. 調和諸藥: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解毒和中的作用。它能緩和諸藥的峻猛之性,使藥物作用更加協調和緩,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藥效。

綜上所述,伏龍肝飲治療鼻出血的機理在於: 通過黃芩與赤芍的涼血止血作用,配合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以及伏龍肝的益氣養血作用,達到多方面協同止血的效果,甘草則起著調和藥性的作用,使整體療效得到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濟陽綱目》中提供的伏龍肝製法與現代中藥材有所不同,需謹慎參考。

傳統服藥法


甘草1兩,川芎1兩,伏龍肝1兩,黃芩1兩,赤芍藥1兩。
上為粗末。
用水1升,藥半兩,煎至7分,去滓,分作3服,溫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嘔吐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伏龍肝飲,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三。 組成:伏龍肝1兩(即竈心土,紫色者佳)。 主治:傷寒嘔逆。

伏龍肝飲,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五引《十便良方》。 組成:甘草1兩,川芎1兩,伏龍肝1兩,黃芩1兩,赤芍藥1兩。 主治:血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