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黃芩湯

MA HUANG HU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心經 16%
肝經 13%
膀胱經 10%
胃經 8%
脾經 8%
膽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5%
腎經 3%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黃芩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散寒、發汗解表、止咳平喘之功效。麻黃黃芩湯主要用於外感風寒,症見發熱、頭痛、咳嗽、鼻塞等,而麻黃的宣肺散寒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配伍協調,相輔相成: 麻黃黃芩湯中,黃芩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之功效。麻黃與黃芩相配,一寒一溫,一散一收,相互協調,既能散寒宣肺,又能清熱解毒,使藥效更佳。

麻黃黃芩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表,瀉肺平喘:麻黃黃芩湯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利,症見發熱惡寒、咳嗽氣喘等。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解表,且能瀉肺氣,與麻黃相配,可共奏清熱解表、瀉肺平喘之功。
  2. 清熱燥濕,止咳化痰:黃芩性寒,入肺經,能清肺熱,燥濕化痰,對於風寒感冒兼有痰熱者,可起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在中藥方劑「麻黃黃芩湯」中,赤芍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赤芍性微寒味苦,能夠活血化瘀、調經止痛,適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痛經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赤芍能夠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作用,對改善心血管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麻黃黃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黃芩性寒,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調和麻黃的溫熱之性,避免過於燥烈,同時亦可緩解黃芩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物效力的作用。在麻黃黃芩湯中,甘草可減輕麻黃的發汗作用,防止汗出過多,同時亦可增強黃芩清熱解毒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在中藥方劑「麻黃黃芩湯」中,桂枝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寒解表、溫經通絡的作用。桂枝性溫味辛,能夠散寒解表、溫經通絡,適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項背強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桂枝能夠增強方劑的散寒解表作用,對改善風寒感冒和肌肉骨骼問題非常有益。

主治功效


麻黃黃芩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麻黃: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黃芩: 清熱燥濕、止血安胎。
  • 赤芍: 活血化瘀、涼血消斑。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桂枝: 溫經散寒、通陽化氣。

主治:

  • 小兒傷寒,頭痛,身壯熱無汗,鼻塞目澀,小便清。
  • 天行熱氣,生豌豆瘡,不快,益煩躁昏憒,或出尚身疼熱者。
  • 瘧疾,夜發,或惡風,或惡寒。
  • 痘疹,出不快,煩躁不得眠,或煩喘甚。
  • 喘滿氣壅。

治療原理:

  1. 發散風寒,清解裡熱: 麻黃、桂枝發汗解表,疏散外感風寒之邪;黃芩清解裡熱,消除熱毒;二者合用,表裡雙解,針對小兒傷寒、天行熱氣等外感熱病,既能解表又能清裡。
  2. 活血散瘀,緩肝解痙: 赤芍活血化瘀,桃仁散血緩肝,對於瘧疾夜發等血分有邪導致的病症,能疏通血脈,緩解肝經痙攣,從而達到止痛退熱的效果。
  3. 調和營衛,平衡陰陽: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使方中諸藥協同作用,達到調和營衛、平衡陰陽的效果。

綜合分析:

麻黃黃芩湯以麻黃、桂枝發散風寒,黃芩清解裡熱,赤芍、桃仁活血散瘀,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具有發散風寒、清解裡熱、活血散瘀、調和營衛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裡有鬱熱、血分有邪導致的各種病症,如小兒傷寒、天行熱氣、瘧疾、痘疹等。方中麻黃、桂枝用量較輕,並配伍黃芩以制約其辛溫發散之性,故適用於小兒及體虛之人。

文獻依據:

從多篇古籍中,麻黃黃芩湯被提及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外感病: 《祖劑》指出此方能治小兒傷寒,寒熱無汗、頭痛。《專治麻痧初編》提及此方可治小兒傷寒無汗,頭疼發熱,惡寒,兼治天行熱氣。《類證活人書》則說此方可用於小兒傷寒無汗,頭疼發熱惡寒,以及小兒天行熱氣,生豌豆瘡不快,益煩躁昏憒,或出尚身疼熱者。
  • 瘧疾: 《明醫雜著》、《雜病源流犀燭》、《濟陽綱目》、《沈氏尊生書》、《內科摘要》等多部文獻皆指出麻黃黃芩湯可用於治療瘧疾,特別是夜發瘧,或伴有惡風、惡寒等症狀。《雜病源流犀燭》更詳細解釋了此方治療夜發瘧的機理:「桃仁味甘苦辛,肝者,血之海,血受邪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乃陰經有邪,此湯乃發散血中風寒之劑也。」
  • 痘疹: 《醫學正傳》、《醫學綱目》、《丹溪心法》、《專治麻痧初編》、《証治準繩‧幼科》等文獻提到麻黃黃芩湯可用於治療痘疹,特別是痘疹出不快、煩躁不得眠,或出疹時身體發熱疼痛,或煩喘甚等情況。《醫學綱目》更提出「海藏云:莫若定其氣血,用石膏、梔子之類尤佳,麻黃黃芩湯、升麻黃芩湯,亦當求責的是太陽陽明,方可用之。」

總結:

麻黃黃芩湯是一個表裡雙解、兼顧血分的方劑,臨床應用廣泛,尤其適用於小兒及體虛之人。然而,由於其含有麻黃等發散藥物,使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藥量,並注意配伍禁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黃黃芩湯具有發汗解表、清熱利咽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本方含有麻黃,有發汗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高血壓患者、心臟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鼻塞瘧疾原發性高血壓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不易流汗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黃芩湯,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麻黃(去節與根)半兩,黃芩(去心)半兩,炙甘草半兩,桂2錢半。 主治:太陽經瘧,夜發晝癒。

麻黃黃芩湯, 出處:《活人書》卷二十。 組成:麻黃(去節)1兩,黃芩半兩,赤芍半兩,甘草(炙)1分,桂枝(去皮)1分。 主治:小兒傷寒,頭痛,身壯熱無汗,鼻塞目澀,小便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