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桂枝湯

MA HUANG GUI Z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心經 17%
肝經 13%
膀胱經 10%
大腸經 9%
胃經 8%
脾經 8%
膽經 4%
腎經 4%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桂枝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功效。麻黃的發汗作用能驅散外感風寒,緩解表證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
  2. 溫陽通絡: 麻黃還具有溫陽通絡的作用,能溫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配合桂枝,可促進體表陽氣回歸,溫和地驅散寒邪。

因此,麻黃在麻黃桂枝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桂枝共同發揮發汗解表、溫陽通絡的功效,對於治療風寒表證具有顯著療效。

麻黃桂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發散,桂枝性溫通陽氣,兩者均偏於燥熱,而甘草性甘平,能調和麻黃桂枝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避免損傷津液。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麻黃桂枝的辛辣之味,使藥物更容易入口,並能增強藥物的療效。甘草還能解毒,減輕麻黃的毒性,確保用藥安全。

在中藥方劑「麻黃桂枝湯」中,桃仁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桃仁性溫味苦,能夠活血化瘀、潤腸通便,適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便秘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桃仁能夠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作用,對改善心血管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麻黃桂枝湯」中,黃芩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的功效。黃芩性寒味苦,能夠清熱燥濕、解毒止痢,適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熱毒瀉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黃芩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改善泌尿系統炎症非常有益。

麻黃桂枝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調和營衛: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調和營衛、疏通氣血的作用。麻黃桂枝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桂枝可溫陽散寒,驅散外邪,同時調節營衛之氣,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解表散寒、止咳平喘的效果。
  2. 緩解肌肉疼痛:桂枝還具有舒筋活絡的功效,可以緩解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麻黃桂枝湯中的麻黃也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可以有效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肌肉疼痛。

主治功效


麻黃桂枝湯主治功效分析

症狀分析

麻黃桂枝湯主治病症為:瘧病,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發於夜間。根據文獻記載,該方還可用於以下症狀:

  • 厥陰傷寒,煩滿,發熱惡寒,往來如瘧,或囊縮,脈黃柏俱微緩。
  • 氣逆、涎嗽、諸風癇搐、大便秘結、筋轉驚悸、肌肉瞤動。
  • 傷寒頭痛發熱、傷風無汗惡寒。
  • 中風口眼喎斜、偏正頭風、霍亂吐瀉、痰結頭痛、傷風咳嗽、久嗽痰火、冷風哮喘。
  • 赤帶、產後瘀血作痛、胞衣不下、跌打損傷、初起痞塊、氣勞、損傷、心勞、脾勞、色勞、下元虛、赤目腫痛。
  • 遍身骨痛、半身不遂、肚痛、心痛、疝氣痛、鬱痛、兩脅痛、白瀉、下部腫痛、咽喉腫痛、噤口痢。
  • 小便不利、吐血鼻血、腸風下血、翻胃。
  • 夜瘧,邪在血分。
  • 疹出不暢,客冒風寒,沒早,喘脹。
  • 疹出不暢而頭面不出,面色青白,喘脹悶亂,右寸脈微。
  • 疹色紫,便秘溺赤,煩躁悶亂。
  • 疹症,藥誤寒涼,毒為寒鬱,而疹不出。
  • 惡寒身痛,先宜溫經散濕。
  • 濕氣壅滯。
  • 肺經傷濕,喘咳水腫。
  • 腦疽、背生紅腫,近髀骨下痛甚。
  • 表散後疹出,隱隱肌肉間成片,又為風熱所郁,渾身變青紫,煩躁悶亂,喘脹,欲出不出。
  • 發熱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交結。

病機分析

從上述症狀可以看出,麻黃桂枝湯所治病症多與外感風寒、邪氣鬱滯、氣血運行不暢有關。

  • 外感風寒,邪入於表:風寒邪氣侵襲人體,首先侵犯體表,導致衛陽被遏,營陰鬱滯,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項強、無汗等症狀。
  • 邪氣鬱滯,氣血不暢:風寒邪氣鬱滯於經絡,阻礙氣血運行,導致疼痛、麻木、拘攣等症狀。如:肢節疼痛、遍身骨痛、半身不遂等。
  • 邪入於血分:邪氣由表入裡,侵入血分,導致血瘀、血熱等病變,表現為夜瘧、疹色紫、便秘溺赤、產後瘀血作痛等症狀。
  • 正氣虧虛,邪氣難出:正氣不足,無力抗邪,導致邪氣留滯,病程遷延,表現為久瘧體虛、疹出不暢而頭面不出等症狀。

治療原理

麻黃桂枝湯由麻黃、桂枝、甘草、桃仁、黃芩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黃為君藥,辛溫發散,能開腠理、透毛竅,發汗解表,使外感風寒之邪從汗而解;同時,麻黃還能宣發肺氣,平喘止咳,對於肺氣壅滯所致的喘咳、氣逆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溫經散寒,助陽化氣:桂枝為臣藥,辛甘溫通,能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助陽化氣。與麻黃相配,增強發汗解表、溫經散寒的功效,對於風寒束表、經脈痹阻所致的惡寒無汗、肢體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3. 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桃仁為佐藥,苦甘平,能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用於治療邪入血分所致的血瘀、血熱等病變,如夜瘧、疹色紫、產後瘀血作痛等症狀。

  4. 清熱燥濕,降火安胎:黃芩為佐藥,苦寒,能清熱燥濕,降火安胎。用於治療邪熱內蘊所致的發熱、煩躁等症狀,並能制約麻黃、桂枝的溫燥之性。

  5.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甘草為使藥,甘平,能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並能緩解麻黃、桂枝的辛燥之性。

總結

麻黃桂枝湯通過發汗解表、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清熱燥濕、調和諸藥等作用,達到疏散外邪、通暢氣血、調和營衛的目的。其主治病症廣泛,涵蓋外感、內傷、婦科、兒科等多個方面,但其核心病機在於外感風寒、邪氣鬱滯、氣血運行不暢。該方配伍精妙,攻補兼施,標本兼顧,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黃桂枝湯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相關疾病


頭痛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瘧疾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四肢麻痺癱瘓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桂枝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車論》。 組成:麻黃2兩(去根節),桂枝1兩,葛根3兩,芍藥3兩,甘草1兩(炙紫色)。 主治:傷寒。

麻黃桂枝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三。 組成:麻黃、桂枝、赤芍、杏仁、甘草、當歸、牛蒡、黃連、黃芩、川芎、蟬蛻、蠶蛻。 主治:發汗。主治:痘疹,身癢咳嗽。

麻黃桂枝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麻黃1兩(去節),甘草3錢(炙),桃仁30個(去皮尖),黃芩5錢,桂枝3錢。 主治:瘧病,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發於夜間者。

麻黃桂枝湯, 出處:《幼幼集成》卷三。 組成:淨麻黃2錢,柳枝1錢2分,桂枝1錢2分,片黃芩1錢,光桃仁15粒,炙甘草1錢,大生地1錢,鮮紅花5分,蔥白1莖。 主治:發散血中風寒。主治:夜瘧,血分有邪。

麻黃桂枝湯,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麻黃(去節,湯浸,焙乾)3分,桂心3分,白芍藥3分,細辛(去苗)3分,乾薑(炮)3分,甘草(炙)3分,半夏(湯洗7次)半兩,香附(炒去毛)半兩。 主治:外因心痛,惡寒發熱,內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