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黃湯

桂枝麻黃湯

GUI ZHI M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3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18%
膀胱經 12%
肝經 12%
脾經 12%
腎經 6%
小腸經 6%
大腸經 6%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麻黃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發表解肌、通經活絡的功效。在麻黃湯中,桂枝與麻黃相配,可以溫陽散寒,促進汗出,緩解風寒表證。
  2. 調和營衛: 桂枝性溫,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在麻黃湯中,桂枝與麻黃、甘草等藥物相配合,可以協調營衛,使汗出而不傷正氣。

桂枝麻黃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有二:

1. 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解表之功效。對於風寒束表、肺氣鬱閉所致的發熱、咳嗽、鼻塞等症狀,麻黃能幫助疏散風寒,開通肺氣,使病邪得以宣洩。

2. 助桂枝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膀胱經,能溫經散寒、通陽化氣。麻黃與桂枝相配,既能發散風寒,又能溫通經脈,協同作用,增強溫陽散寒之效。

桂枝麻黃湯為治療風寒表實證的一種經典方劑。其基本組成為桂枝、麻黃、杏仁、炙甘草、生薑、大棗,而在此方中加入赤芍,則是為了調和營血、緩急止痛。赤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效。風寒外感時,人體營衛不和,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酸痛等症狀。赤芍能夠活絡血液,改善因寒邪引起的血滯,有助於緩解疼痛與肌肉緊繃。此外,由於桂枝麻黃湯中的麻黃、桂枝等藥物辛溫發汗,若單獨使用可能造成患者汗出過多而傷及津液,加入赤芍可以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防止藥性過於峻烈,確保發汗適度且不致耗傷體內陰血。因此,赤芍在桂枝麻黃湯中的應用,既可增強療效,又能平衡整體藥性,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

桂枝麻黃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杏仁性味苦辛,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效。桂枝麻黃湯主治風寒表證,常伴有咳嗽、痰多等症狀,杏仁的加入能幫助宣通肺氣,化解痰液,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2. 配合麻黃,增強發汗之力:杏仁苦辛能散寒,與麻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宣散風寒、開泄腠理的作用,增強發汗之力,加速病邪排出,達到治療風寒表證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枝麻黃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範圍圍繞「外感風寒兼夾內鬱」之證,重點如下:

  1. 陽明中風表裏俱病

    • 頭痛、發熱惡寒、脈浮緊爲風寒束表;腹滿微喘、口苦則提示陽明經氣鬱滯,尚未化熱成實。此際誤下則傷津,故見「小便難」。
    • 方中麻黃開表泄邪,桂枝調和營衛,佐赤芍緩腹滿,杏仁降肺氣以平喘,契合「表裏雙解」思路。
  2. 陽明病如瘧,熱多寒少

    • 病程遷延5-8日,寒熱往來如瘧但熱勢偏盛,脈微緩示正氣漸復。方中桂枝配生薑、大棗扶正達邪;麻黃宣透餘熱,使邪從表解。
  3. 厥陰病虛寒與陽復轉機

    • 脈微惡寒屬陰陽兩虛,不可吐下。桂枝溫通厥陰之滯,麻黃助陽外透;赤芍斂陰防過汗,杏仁宣肺防氣壅,構成「溫透不傷正」的配伍。
    • 若汗後面赤有熱,爲陽氣來復之兆,此方輕宣助其外達。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對作用

    • 麻黃+桂枝:麻黃辛溫開泄腠理,發汗力強;桂枝辛甘溫通血脈,助麻黃解表而緩其峻烈。二者相須爲用,針對「表寒實閉」之機。
    • 赤芍易白芍:不用白芍之斂,取赤芍活血散鬱,兼清鬱熱(如口苦、腹滿),契合陽明/厥陰氣血鬱滯的病機。
  2. 調整肺氣升降

    • 杏仁苦降肺氣,協麻黃宣降相因,針對「微喘」;生薑、大棗調和中焦,助氣血生化以托邪外出,亦防麻、桂耗傷胃津。
  3. 脈證對應思路

    • 脈浮緊屬寒實,麻黃發汗解之;脈微緩屬正虛邪退,桂枝配棗、薑溫養爲主。此方通過劑量調整(如「每服4錢」)及生薑、大棗的靈活配伍,實現「汗不過峻、補不滯邪」的動態平衡。

綜論
此方實爲「麻黃湯」與「桂枝湯」的變方:去甘草之緩,加赤芍之散,專攻「表閉兼內鬱」之證。其應用不拘傷寒六經,關鍵在抓住「風寒外束、氣血內鬱」的核心病機,尤擅處理「似表似裏、寒熱錯雜」的複雜證候。組方簡練而進退有度,體現古人「以通爲補」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桂枝1兩,麻黃1兩(去根節),赤芍藥1兩,杏仁1兩(去皮尖,麩炒黃)。
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1盞,加生薑5片,大棗2枚,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體質虛弱、脾胃虛寒、孕婦、小孩、老人等不宜服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出汗、口乾、心煩、失眠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頭痛嘴裡發苦下腹脹氣動脈粥樣硬化氣喘瘧疾尿道炎原發性高血壓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胃腸脹氣無尿及少尿怕冷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麻黃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傷寒括要》。 組成:桂枝1兩,麻黃1兩(去根節),赤芍藥1兩,杏仁1兩(去皮尖,麸炒黃)。 主治:陽明中風,頭痛口苦,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下之即小便難者;陽明病,5-6日至7-8日,如瘧,熱多寒少,1日再發,其脈微緩,爲欲癒者;厥陰脈微而惡寒者,爲陰陽俱虛,不可吐下者;厥陰發汗,面色赤,有熱者,此欲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