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去杖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去杖湯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赤芍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幫助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赤芍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伴有發熱、紅腫、疼痛等症狀,赤芍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減輕病情。同時,赤芍亦可止血,防止傷口出血。
去杖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去杖湯以補益肝腎、祛風除濕為主要功效,藥性多偏溫燥。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防止燥性過於強烈,避免傷及脾胃。同時,甘草還能調和諸藥,使藥性更協調,發揮更好的療效。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能增強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與附子相配,能減輕附子的毒性,同時還能增強附子的溫陽散寒之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去杖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去杖湯》,又名芍藥甘草湯,出自《朱氏集驗方》,主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其組成為赤芍與炙甘草二味藥材。
方劑組成與藥理分析
赤芍: 味苦,性微寒。 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之效。 赤芍能入血分,活血化瘀,暢通經絡,改善因血瘀阻滯導致的肢體經脈不利,筋脈失養。 此外,赤芍亦能清熱涼血,對於熱邪所致的經脈拘急、疼痛有緩解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赤芍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鎮痛、抗炎等作用。
炙甘草: 味甘,性平。 具有調和諸藥,補益中氣,緩急止痛之效。 炙甘草能益氣健脾,脾主四肢肌肉,脾氣健旺則四肢肌肉得以濡養,力量充沛。 此外,甘草能緩急止痛,緩解因筋脈失養所致的攣急疼痛。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潰瘍、解毒、保肝、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而蜜炙過的甘草更能補益心氣,強壯胸陽。
治療原理分析
腳弱無力,行步艱難,多由氣血不足,經脈失養,或瘀血阻滯,經脈不利所致。《去杖湯》以赤芍、炙甘草配伍,赤芍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炙甘草益氣健脾,補益心氣,緩急止痛。二藥合用,共奏活血祛瘀、益氣養血、舒筋通絡之功,使氣血得以充盈,經絡得以暢通,筋脈得以濡養,從而達到治療腳弱無力,行步艱難之目的。
倪海廈醫師進一步闡述,認為此方能使血流回心臟的速度加快,並且健心陽,壯胸陽,加強心肺功能。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若腳部冰冷,容易產生瘀血,此方能使腳部溫暖,有助於去除心血管中的瘀血。若配合附子使用,更能加強溫陽散寒之力。
古籍記載佐證
- 《皇漢醫學》引《朱氏集驗方》記載:「去杖湯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者。」
- 《倪海廈金匱要略教學》提及:「老太太拄著柺杖走,喝了『芍藥甘草湯』柺杖就丟了,馬上會走路了。」 強調此方對於腳弱無力,行步艱難有顯著療效。
-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記載:「去杖湯,治腳弱無力,行步艱辛。」並提及友人戴明運用此方有驗。
- 《傷寒論輯義》與《中國內科醫鑑》皆有提及此方,並稱之為芍藥甘草湯,用於治療腳弱無力,行步艱難。
綜合以上分析,《去杖湯》以赤芍活血祛瘀,通經活絡;炙甘草益氣健脾,補益心氣,緩急止痛。二藥合用,共奏活血祛瘀、益氣養血、舒筋通絡之功,使氣血得以充盈,經絡得以暢通,筋脈得以濡養,從而達到治療腳弱無力,行步艱難之目的。臨牀應用上,若兼有陽虛者,可酌加附子以增強溫陽散寒之力。
傳統服藥法
赤芍藥6兩,甘草1兩。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1盞,空心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去杖湯,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一。 組成:赤芍藥6兩,甘草1兩。 主治:腳弱無力,行步艱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