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散

ZHU R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0%
肺經 23%
心經 13%
脾經 13%
肝經 10%
膽經 6%
大腸經 3%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竹茹散中包含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竹茹散常用於治療熱痰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竹茹作為主要藥物,起到清熱化痰的作用,緩解患者的不適。
  2. 降逆止嘔: 竹茹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竹茹散中加入竹茹,除了清熱化痰之外,還可以幫助抑制嘔吐,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竹茹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伏龍肝(又稱灶心土)。伏龍肝性溫味甘,歸脾經與胃經,具有溫中和胃、止血收斂的功效。在竹茹散中加入伏龍肝,主要是利用其溫中和胃的作用,以調理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此外,對於某些因脾胃虛寒所導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便血等,伏龍肝也有很好的止血效果。在整個方劑中,它能夠協同其他草藥共同發揮作用,既可增強療效,又能減少不良反應。因此,伏龍肝在竹茹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通過調節人體內環境平衡來達到治療目的。

竹茹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竹茹散主治熱病痰多、咳嗽氣喘,石膏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肺熱,緩解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
  2. 清肺止咳: 竹茹散中竹茹性寒,善於清肺熱,化痰止咳,與石膏相輔相成,增強清熱化痰的作用,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石膏還能與竹茹共同抑制肺熱所致的氣喘,達到雙重緩解的效果。

竹茹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竹茹性寒,善清熱化痰,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和竹茹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功效,能增強竹茹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療效,使藥物作用更為全面。

因此,甘草在竹茹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竹茹散方劑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潤肺: 竹茹清熱化痰,麥門冬滋陰潤肺,兩者合用,能有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適用於肺熱燥咳、咽喉腫痛、痰稠難咳等症狀。
  2. 養陰生津: 麥門冬能滋陰生津,緩解肺熱引起的津液不足,有助於緩解口乾舌燥、咽喉幹痛等症狀。同時,麥門冬的滋陰作用也能輔助竹茹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竹茹散中添加麥門冬,既能增強清熱化痰的效果,又能滋陰潤肺,緩解肺熱造成的津液虧虛,從而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竹茹散中加入黃芩,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燥濕、止咳化痰、瀉火解毒的功效。

竹茹性寒,善於清肺熱,但單用寒涼之品恐傷脾胃。黃芩苦寒,亦能清熱燥濕,且能瀉肺火,與竹茹相輔相成,增強清熱化痰之效。同時,黃芩能燥濕,與竹茹共同作用,更能有效止咳化痰。

此外,黃芩還具有解毒之功,可解竹茹之毒性,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竹茹散介紹

竹茹散是一種中醫方劑,由竹茹、伏龍肝、石膏、甘草、麥門冬、黃芩等組成,具有清熱化痰、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小兒傷寒導致鼻出血,煩躁發熱,頭痛。

竹茹散的組成藥材介紹: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 石膏: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 竹茹:具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

竹茹散的功效:

竹茹散具有清熱化痰、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小兒傷寒導致鼻出血,煩躁發熱,頭痛。

竹茹散的用法用量:

竹茹散的用法用量為,每次服用 6-10 克,一日服用 2-3 次。

總結:

竹茹散是一種中醫方劑,由竹茹、伏龍肝、石膏、甘草、麥門冬、黃芩等組成,具有清熱化痰、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小兒傷寒導致鼻出血,煩躁發熱,頭痛。竹茹散的使用應在合格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羚羊角3分,青竹茹1兩,黃芩3分,山梔子仁3分,紫蘇葉3分,黑參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色),木通3分,赤茯苓(去皮)3分,樸消1兩(別研),甘草半兩(炙赤),大黃1兩(銼,炒)。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再煎1兩沸,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適合小兒傷寒鼻衄,煩熱頭痛的患者服用。但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肺結核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胃腸出血咳嗽胸悶胸痛心情煩燥流鼻血面色發黃牙齦出血身體發低熱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甜竹茹1兩,當歸1兩(銼,微炒),川芎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妊娠胎動不安,手足煩疼。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苦竹茹半兩,伏龍肝1兩,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焙),黃芩半兩。 主治:小兒傷寒鼻衄,煩熱頭痛。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青竹茹1兩,白芍藥1兩,川芎1兩,桂心1兩,生乾地黃3兩,當歸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內損或勞傷所致吐血、衄血。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六。 組成:竹茹1兩,麥門冬1兩(去心),白茯苓1兩,梔子6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主治:妊娠3-4月,胎動不安,手足煩熱,面色萎黃。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苦竹茹1兩,生乾地黃1兩,茜根半兩,百合半合,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黃耆1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肺癰煩悶,咳嗽膿血。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十七。 組成:竹茹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葛根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蘆根1兩(銼),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 主治:熱病四日,頭痛胸滿,食即嘔逆。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