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竹茹散中包含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竹茹散常用於治療熱痰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竹茹作為主要藥物,起到清熱化痰的作用,緩解患者的不適。
- 降逆止嘔: 竹茹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竹茹散中加入竹茹,除了清熱化痰之外,還可以幫助抑制嘔吐,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竹茹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伏龍肝(又稱灶心土)。伏龍肝性溫味甘,歸脾經與胃經,具有溫中和胃、止血收斂的功效。在竹茹散中加入伏龍肝,主要是利用其溫中和胃的作用,以調理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此外,對於某些因脾胃虛寒所導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便血等,伏龍肝也有很好的止血效果。在整個方劑中,它能夠協同其他草藥共同發揮作用,既可增強療效,又能減少不良反應。因此,伏龍肝在竹茹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通過調節人體內環境平衡來達到治療目的。
竹茹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竹茹散主治熱病痰多、咳嗽氣喘,石膏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肺熱,緩解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
- 清肺止咳: 竹茹散中竹茹性寒,善於清肺熱,化痰止咳,與石膏相輔相成,增強清熱化痰的作用,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石膏還能與竹茹共同抑制肺熱所致的氣喘,達到雙重緩解的效果。
竹茹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竹茹性寒,善清熱化痰,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和竹茹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功效,能增強竹茹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療效,使藥物作用更為全面。
因此,甘草在竹茹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竹茹散方劑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潤肺: 竹茹清熱化痰,麥門冬滋陰潤肺,兩者合用,能有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適用於肺熱燥咳、咽喉腫痛、痰稠難咳等症狀。
- 養陰生津: 麥門冬能滋陰生津,緩解肺熱引起的津液不足,有助於緩解口乾舌燥、咽喉幹痛等症狀。同時,麥門冬的滋陰作用也能輔助竹茹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竹茹散中添加麥門冬,既能增強清熱化痰的效果,又能滋陰潤肺,緩解肺熱造成的津液虧虛,從而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竹茹散中加入黃芩,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燥濕、止咳化痰、瀉火解毒的功效。
竹茹性寒,善於清肺熱,但單用寒涼之品恐傷脾胃。黃芩苦寒,亦能清熱燥濕,且能瀉肺火,與竹茹相輔相成,增強清熱化痰之效。同時,黃芩能燥濕,與竹茹共同作用,更能有效止咳化痰。
此外,黃芩還具有解毒之功,可解竹茹之毒性,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茹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傷寒鼻衄,煩熱頭痛」,主要針對外感熱邪入裡化熱,或傷寒未解、熱迫血行的證候。其表現特徵為:
- 鼻衄:熱邪灼傷血絡,血熱妄行,引發鼻出血。
- 煩熱頭痛:裡熱熾盛,上擾清竅,兼熱鬱胸膈而心神不安。
小兒體質「陽常有餘」,易因外邪引動內熱,此方通過清熱涼血、降火通絡,達到止血與解熱雙重效果。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羚羊角:清肝瀉火、熄風定驚,針對熱極動風或頭目脹痛。
- 黃芩、山梔子仁:清上焦肺熱與三焦鬱火,梔子兼能涼血止血。
- 黑參(玄參):滋陰降火,解毒散結,助清血分伏熱。
- 生地黃汁(煎服時加入):滋陰涼血,增強止血之效。
通利三焦,引熱下行
- 木通、赤茯苓:利尿滲濕,導心火與小腸之熱從小便出。
- 樸消(芒硝)、大黃:瀉熱通腑,使熱邪從大便而解,釜底抽薪以止衄。
宣肺解表,調和氣機
- 杏仁:宣降肺氣,助解表邪,兼潤腸通便。
- 紫蘇葉:辛溫解表,輕度發散表邪,防寒涼藥遏邪。
緩急護胃,調和藥性
- 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各藥峻烈之性,兼顧小兒脾胃。
- 青竹茹:清胃熱、化痰止嘔,善治煩熱與血證。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泄裡熱為主,兼顧解表透邪」,構成以下治療邏輯:
- 治標:直接涼血止血(羚羊角、梔子、生地黃),並通利二便(大黃、芒硝、木通)使熱有出路。
- 治本:清除熱邪根源(黃芩、玄參),且兼顧小兒易感外邪特性(紫蘇葉、杏仁)。
- 特殊設計:針對「鼻衄」,重用竹茹與羚羊角,竹茹善清胃絡之熱,羚羊角平肝熄風,防熱極動風。
四、衍伸思考
此方融合「衛氣營血」思路,表裡同治,體現中醫「透熱轉氣」與「血熱宜涼」的結合,尤其適合小兒外感化熱、臟腑積熱並見之證,其組方嚴謹而靈動,值得臨床借鑑。
傳統服藥法
羚羊角3分,青竹茹1兩,黃芩3分,山梔子仁3分,紫蘇葉3分,黑參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色),木通3分,赤茯苓(去皮)3分,樸消1兩(別研),甘草半兩(炙赤),大黃1兩(銼,炒)。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再煎1兩沸,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適合小兒傷寒鼻衄,煩熱頭痛的患者服用。但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甜竹茹1兩,當歸1兩(銼,微炒),川芎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妊娠胎動不安,手足煩疼。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苦竹茹半兩,伏龍肝1兩,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焙),黃芩半兩。 主治:小兒傷寒鼻衄,煩熱頭痛。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青竹茹1兩,白芍藥1兩,川芎1兩,桂心1兩,生乾地黃3兩,當歸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內損或勞傷所致吐血、衄血。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六。 組成:竹茹1兩,麥門冬1兩(去心),白茯苓1兩,梔子6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主治:妊娠3-4月,胎動不安,手足煩熱,面色萎黃。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苦竹茹1兩,生乾地黃1兩,茜根半兩,百合半合,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黃耆1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肺癰煩悶,咳嗽膿血。
竹茹散, 出處:《聖惠》卷十七。 組成:竹茹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葛根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蘆根1兩(銼),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 主治:熱病四日,頭痛胸滿,食即嘔逆。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