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槲葉散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具有涼血止血、收斂止痛之效。與槲葉同用,可加強止血效果,適用於因熱毒或外傷導致的出血。
- 清熱解毒: 地榆亦能清熱解毒,可有效抑制細菌感染,促進傷口癒合。與槲葉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治療熱毒瘡瘍、口舌生瘡等症。
槲葉散中加入木賊,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濕熱瘡瘍、腫毒、外傷出血等症狀相契合。
木賊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之力,可有效控制濕熱瘡瘍的發展;其止血生肌之力,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出血。因此,木賊的加入,可增強槲葉散的清熱解毒、止血生肌功效,使之更有效地治療濕熱瘡瘍、腫毒、外傷出血等病症。
槲葉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槲葉散主治熱毒壅盛,肺氣不利所致的咳嗽、喘息、咯痰等症,赤芍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同時也能活血化瘀,緩解肺氣鬱滯,輔助治療咳嗽、喘息等症狀。
- 調和藥性: 槲葉散中含有辛溫之品,如紫菀、款冬花等,赤芍的寒涼之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防止損傷脾胃。
槲葉散中包含伏龍肝,主要是因為伏龍肝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槲葉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症狀如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痛等。而伏龍肝,又稱「龍肝」,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它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同時止血止痛,減輕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與槲葉散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因此,伏龍肝成為槲葉散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槲葉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時氣,大腸實熱,下血不止,臍下(疒丂)痛」,關鍵在於大腸實熱迫血妄行,導致血痢或便血,兼見臍腹絞痛。時氣泛指季節性外感熱病,熱邪入裡化火,壅滯腸道,灼傷血絡,故見下血;熱結氣滯則臍下痛甚。方以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為主,兼緩急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槲葉(壺葉):
古代本草載其性澀,能「止血痢」、「消瘡腫」,主入大腸經。其收斂之性可固攝血絡,適用於熱迫血行之出血,兼緩解濕熱下注之腹痛。地榆:
《本草綱目》謂其「沉寒入下焦,專主血熱便血」。其苦寒酸澀之性,既可清泄大腸實熱,又能涼血止血,針對下血不止之核心病機,尤擅治下焦血熱妄行。木賊:
傳統用於「疏風散熱」,《本草正義》指出其「輕揚升散,兼能發汗」,然此方取其「止腸風下血」之功,可能借其升散之性,助熱邪外透,並協同他藥收斂止血。赤芍藥:
苦微寒,活血散瘀、清肝火,《藥性論》稱其「治血痺腹痛」。此方用之既涼血熱,又防血止留瘀,並緩解臍下(疒丂)痛,體現「通因通用」之巧思。伏龍肝(灶心土):
性溫味辛,傳統用於「溫中止血」,能固澀腸絡。此方用之,以其溫澀之性制約諸藥寒涼,防止冰伏邪氣,同時增強止血之效,尤適於久痢滑脫兼熱者。
配伍特點與推理
全方以 寒涼清熱為主,佐以溫澀,形成「清熱不凝滯,止血不留瘀」的結構。地榆、赤芍清熱涼血,伏龍肝收斂止血,槲葉、木賊協同止瀉,赤芍兼行瘀止痛。推測其治療原理為:
- 直接作用:涼血止血以治標,清解腸熱以治本。
- 間接作用:木賊輕宣透熱,赤芍活血防瘀,伏龍肝護腸膜,共成標本兼顧之方。
此方體現古人對「熱迫血行」與「氣滯腹痛」並見的辨證思維,尤其注重止血與調氣並行,避免單純寒涼導致的氣血凝滯。
傳統服藥法
壺葉1兩,地榆3分(銼),木賊3分(銼),赤芍藥3分,伏龍肝3分。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槲葉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槲葉不拘多少。 主治:吐血。
槲葉散, 出處:《聖惠》卷十六。 組成:壺葉1兩,地榆3分(銼),木賊3分(銼),赤芍藥3分,伏龍肝3分。 主治:時氣,大腸實熱,下血不止,臍下(疒丂)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