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補湯

百補湯

BAI B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女科萬金方》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心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4%
脾經 14%
膽經 4%
心包經 4%
大腸經 4%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補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滋陰:阿膠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百補湯旨在補益氣血,而阿膠的補血滋陰作用能有效提升整體補益效果,尤其適合氣血不足、面色蒼白、手足冰冷等症狀。
  • 增強補益效力:阿膠具有膠黏性,能將其他藥材緊密結合,並緩慢釋放藥效,有助於提高補益效果的持久性。同時,阿膠能與其他藥材相互作用,發揮協同增效的作用,提升整體補益功效。

百補湯方劑中加入地榆,看似與補益功效有所違背,實際上卻是考慮了藥性相生相剋的原理。地榆味苦澀,性寒,入肝、脾、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百補湯多用於氣血虛弱、脾胃不健等症狀,而地榆的加入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 清熱解毒,防治虛火上炎: 補益藥物容易助熱,地榆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防止因補益而導致的虛火上炎。
  2. 涼血止血,平衡補益: 補益藥物容易導致血熱,而地榆的涼血止血作用可以平衡補益藥物帶來的熱性,避免出現燥熱、出血等不良反應。

因此,百補湯中加入地榆,並非矛盾,而是體現了中醫藥方劑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使補益效果更佳,更安全有效。

百補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量: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百補湯多以滋補為主,加入陳皮可避免滋補過度,造成脾胃虛弱,影響藥物吸收。
  2. 調和藥性:百補湯中常加入多種藥材,藥性較為厚重。陳皮性溫,可調和藥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引起副作用。

因此,陳皮在百補湯中起到調和脾胃、增進藥效的作用,使其更適合人體吸收和利用。

百補湯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百補湯補益氣血,但若氣血運行不暢,補益效果難以發揮。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藥效的充分發揮。同時,川芎亦可緩解補藥可能引起的氣滯血瘀,避免補過頭而出現身體不適。

百補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三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化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百補湯旨在補益氣血,而當歸的補血功效能為整體補益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對於氣血不足導致的虛弱症狀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因此,當歸成為百補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百補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滋補: 百補湯以滋補爲主,但過於滋補易致燥熱。白芍性微寒,能緩和補藥的燥性,避免補而不和,使藥性更平和,更適合身體虛弱者服用。
  2. 養血柔肝: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作用,可改善因氣血不足、肝血不足導致的面色蒼白、心悸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提高整體補益效果。

百補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百補湯旨在補益氣血,而熟地黃的滋陰補血功效能為整體配方提供更全面、更深層的補益效果。
  • 補腎填精: 熟地黃可補腎陰,填精髓,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健忘等症狀有緩解作用。百補湯多用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等症狀,而腎虛常伴隨這些症狀,加入熟地黃能針對腎虛問題進行調理,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補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婦人血淋白濁」,屬古代婦科常見病症。「血淋」指小便澀痛帶血,多因濕熱下注或陰虛火旺損傷血絡;「白濁」則為尿液混濁或帶白色分泌物,與脾腎虛弱、濕濁下滲有關。二者皆涉及血分失調與水道異常,反映婦人氣血不足、沖任失養或下焦濕熱的病理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養血補虛

    • 熟地、當歸、白芍:為四物湯之核心變方(缺川芎則偏靜補),專補肝血,滋陰潤燥。熟地填精補腎,當歸活血調經,白芍斂陰和營,三者協調可改善陰血虧虛、虛熱內擾所致的血淋。
    • 阿膠:滋陰止血,尤擅治婦人血證,針對血淋之出血症狀,兼能潤燥。
  2. 活血調氣

    • 川芎:為血中氣藥,與當歸配伍可促進血行,防熟地、阿膠之滋膩壅滯,同時緩解血淋之瘀熱作痛。
    • 地榆:性涼沉降,涼血止血,清下焦濕熱,針對血淋熱證;其澀性亦有助固攝白濁。
  3. 理氣健脾

    • 陳皮:醒脾化濕,疏暢氣機,一則助運化以防滋補藥礙胃,二則氣行則濕化,間接改善濕濁下注之白濁。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養血為本,兼顧清利」為原則,結合補血(熟地、當歸、白芍、阿膠)、活血(川芎)、止血(地榆、阿膠)、理氣(陳皮)等法,標本兼治。推測其針對「虛中夾瘀熱」之證:婦人因血虛生熱,熱迫血溢則血淋;氣血失和,濕濁不化則白濁。方中補血藥修復沖任,地榆清熱止血,陳皮、川芎調氣機,共奏養血止血、化濕通淋之效。

補充探討
若血淋屬實熱熾盛(如鮮紅量多、尿道灼熱),單憑此方恐清熱之力不足;若白濁偏腎虛滑脫(清稀頻數),或需加芡實、蓮鬚等固澀。然原方組成為「虛熱輕證」設計,體現婦科調血與祛濕並重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阿膠、地榆、陳皮、川芎、當歸、白芍、熟地。
水煎,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膀胱炎痤瘡前列腺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多痰尿中混挾精液小便疼痛小便渾濁不清

相同名稱方劑


百補湯,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阿膠、地榆、陳皮、川芎、當歸、白芍、熟地。 主治:婦人血淋白濁。

百補湯, 出處:《中國醫學大辭典》引《保嬰撮要》。 組成:當歸、芍藥、地黃、白朮、人參、茯苓、山藥、甘草。 主治:調理氣血,滋養脾胃。主治:痘瘡8-9日,漿足之後,別無它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