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槲葉飲
HU YE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肝經 18%
腎經 18%
胃經 9%
脾經 9%
膽經 9%
大腸經 9%
肺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槲葉飲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槲葉飲所治療的症狀,如咯血、吐血、便血等,地榆能有效控制出血,起到止血固澀的作用。
- 清熱涼血: 槲葉飲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咯血等症,地榆的清熱涼血功效能輔助其他藥材,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進一步緩解熱證,達到更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地榆的收斂止血和清熱涼血功效,與槲葉飲的治療目的相契合,使其成為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槲葉飲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止血: 槲葉飲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咯血等症,而阿膠具有補血止血的功效,可協同槲葉發揮止血作用,緩解咯血癥狀。
- 滋陰潤肺: 阿膠性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血生津的功效,可緩和槲葉的燥性,避免損傷肺陰。
總而言之,阿膠的加入,既能增強止血效果,又能滋陰潤肺,起到協同作用,使槲葉飲的療效更佳。
槲葉飲中加入竹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降逆: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槲葉飲多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逆等症狀,而竹茹能清熱化痰,降逆止嘔,與槲葉相輔相成,增強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 保護胃黏膜: 竹茹能保護胃黏膜,緩解胃部不適。槲葉飲中包含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藥材,例如槲葉本身就帶有苦寒之性,竹茹加入能緩解藥性對胃部的刺激,保護胃黏膜,避免出現胃部不適的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槲葉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載於《聖濟總錄》,主治「婦人經血不得止」,即婦女崩漏或經期出血不止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衝任不固、血熱妄行,或氣虛失攝所致。方中以槲葉為君,配合地榆、阿膠、青竹茹,共奏涼血止血、養血固衝之效。
組成與方義邏輯推理:
槲葉(炙,銼):
- 槲葉性平,傳統用於止血,尤擅長處理下焦出血。其「炙」後可增強溫澀之性,配合「銼」法便於煎出藥效。
- 推測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收斂血管、促進血小板凝聚有關,從而達到止崩漏的效果。
地榆(銼):
- 地榆苦酸微寒,歸肝、大腸經,為涼血止血要藥,常用於崩漏、血痢。
- 與槲葉協同,清熱涼血以治本,防止血熱迫血妄行。
阿膠(炒令燥):
- 阿膠甘平,炒後更增其止血之功,且能滋陰養血,補益衝任。
- 針對長期出血導致的陰血虧虛,既能止血又可補虛,標本兼顧。
青竹茹:
- 竹茹甘微寒,清熱化痰、和胃止嘔,在此方中可能用於疏解肝鬱化熱,間接輔助止血。
- 其纖維結構或能吸附滯留血中雜質,助地榆、槲葉澄清血分。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結構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思路:
- 標證(出血不止):以槲葉、地榆直接收澀涼血,快速止血。
- 本證(血虛血熱):阿膠補血養陰,竹茹清解鬱熱,調和氣機。全方寒溫兼施,既能止崩,又可防止血留瘀之弊。
推測適用症候:
- 血色偏紅、質稠(血熱徵象),或伴隨輕微心煩口乾。
- 病程較長者,可能兼見面色蒼白、疲乏(陰血不足)。
此方配伍簡練,體現宋代方劑「一證一藥」的用藥風格,著重局部止血與整體調血相結合,符合古代婦科「調衝任、和氣血」的核心理念。
傳統服藥法
槲葉脈2兩半(炙,銼),地榆2兩(銼),阿膠(炒令燥)1兩,青竹茹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日2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槲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槲葉脈2兩半(炙,銼),地榆2兩(銼),阿膠(炒令燥)1兩,青竹茹1兩。 主治:婦人經血不得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