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膠艾散中包含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有良好的緩解效果。膠艾散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痛經等症,艾葉正是藥方中溫經止痛的關鍵藥材。
- 止血消炎: 艾葉亦具有止血消炎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寒凝血瘀而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膠艾散中加入艾葉,不僅可以溫經止痛,更能輔助消炎止血,提高療效。
膠艾散中加入阿膠,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止血:阿膠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止血安胎的功效。膠艾散用於治療血虛兼瘀、月經過多、崩漏等症,阿膠的補血止血作用可以改善血虛,減少出血量,達到止血的效果。
- 固衝安胎:膠艾散亦可用於治療妊娠胎漏、胎動不安等症,而阿膠具有補血固衝、安胎的功效。它可以改善血虛導致的胎元不固,減少胎漏和胎動不安的發生,有助於安胎保胎。
膠艾散中加入竹茹,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止嘔:竹茹性寒,味甘,入胃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嘔降逆的功效。膠艾散中含有艾葉、膠飴等溫熱藥物,容易造成燥熱上逆,導致嘔吐。而竹茹可以清熱降火,緩解藥性燥熱,防止嘔吐的發生。
2. 保護胃黏膜:竹茹中含有豐富的生物鹼和多糖類物質,可以有效保護胃黏膜,減少藥物對胃的刺激。膠艾散中的某些藥物可能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而竹茹可以起到緩解作用,避免藥物對胃的傷害。
膠艾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經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膠艾散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乾薑的溫經散寒作用有助於緩解寒凝血瘀,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溫宮止痛的效果。
二、配合艾葉: 艾葉性溫,味苦,具有溫經止痛、散寒除濕的功效。乾薑與艾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膠艾散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膠艾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膠艾散主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此症多因熱邪侵擾上焦,或氣血失調、陰虛火旺,導致血熱妄行,出現上部出血(如吐血、鼻衄)或下血(如便血、崩漏)不止。該方針對「熱傷血絡」之證,既清熱止血,又兼顧溫中固攝,以止血液外溢。
二、組成藥物功效及配伍邏輯
艾葉(一升)
- 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功擅溫經止血、散寒調經。
- 此方以艾葉為君,其溫性可制血中熱邪,而止血之功能直接收斂外溢之血,尤適宜虛寒性出血或寒熱錯雜之證。
阿膠(如手掌大)
- 甘平質潤,歸肺、肝、腎經,為補血止血要藥,兼具滋陰潤燥之效。
- 與艾葉配伍(即「膠艾配伍」經典結構),既能增強止血作用,又可滋養陰血,防止溫燥傷陰,適合血虛兼出血之證。
竹茹(一升)
- 甘微寒,歸肺、胃經,清熱化痰、涼血止血。
- 此處用於清上焦熱邪,針對「膈傷」之熱,化解熱鬱導致的出血,同時制約艾葉、乾薑的溫性。若無竹茹,則加強乾薑用量,可能側重於虛寒導致的出血。
乾薑(二兩或七兩)
- 大辛大熱,歸脾、胃、腎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原方用量二兩,輔助艾葉溫攝止血;若加至七兩(去竹茹),則轉為溫陽為主,用於陽虛不攝、血溢脈外之證,強調「寒者溫之」的治法。
三、煎服法與增效關鍵
- 馬通汁(半升):即馬糞絞汁,古代用作止血藥,性微溫,可增強收斂止血之效。此為古代特殊用法,現代多代之以童便或他藥。
- 頓服:集中藥力,快速止暴血,適用於急性出血。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溫清並用」為特色:
- 寒熱調和:艾葉、乾薑溫中止血,竹茹清熱涼血,阿膠滋陰調血,共奏「清上溫下」之效,適用於熱鬱上焦但中下焦偏寒,或寒熱夾雜之出血。
- 動靜結合:艾葉、乾薑主動溫通,阿膠主靜斂血,竹茹清泄,既防溫燥太過,又避免寒涼凝血。
- 標本兼治:止血治標(艾葉、阿膠、馬通汁),清熱或溫中治本(竹茹或乾薑),尤其適用於「熱擾血分」或「陽虛血脫」之證。
總結:膠艾散通過溫攝與清涼並施,既能針對上焦熱邪導致的出血,又可調理中焦虛寒,體現「寒熱平調、止血為先」的立方思路。其加減變化(竹茹有無、乾薑用量)更顯示古人對證候寒熱偏重的靈活調整。
傳統服藥法
艾葉一升 阿膠如手掌大 竹茹一升 乾薑二兩(一方無竹茹,加乾薑成七兩)
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納馬通汁半升,煮取1升,頓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膠艾散, 出處:《千金》卷十二。 組成:艾葉1升,阿膠如手掌大,竹茹1升,乾薑2兩(1方無竹茹,加乾薑成7兩)。 主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