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膠散

艾膠散

AI JI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7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2%
脾經 22%
肝經 22%
胃經 11%
心經 11%
肺經 11%
腎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艾膠散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艾膠散主治虛寒證,如脾腎陽虛、氣血不足等。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溫補脾腎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虛寒症狀。
  2. 助藥力:艾膠散中含有艾葉、膠飴等藥材,性偏寒涼。加入乾薑可起到溫和藥性、協調寒熱的作用,使藥效發揮更充分,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陽。

總之,乾薑在艾膠散中起到溫中散寒、助藥力的作用,使其藥效更全面。

中藥方劑[艾膠散]的組成中包含[艾葉],因為艾葉具有溫經止痛和驅寒的作用。艾葉能夠改善由寒冷引起的經痛,並且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艾葉的溫經效果對於改善經期寒冷症狀具有顯著效果,使[艾膠散]在調理經期和舒緩經痛方面更加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艾膠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卒吐血」,即突發性吐血。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虛寒導致的血不歸經,或陽氣虛弱無法固攝血液所致。方中以溫經止血為核心,針對中焦虛寒、血失統攝的病機,透過溫補收澀以達止血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乾薑(3兩)
    性味辛熱,主入脾、胃、心、肺經,具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效。其大辛大熱之性可振奮脾陽,恢復中焦運化功能,使陽氣得以固攝血液。用於吐血屬寒者,能溫暖血脈、引血歸經。

  2. 艾葉(2升)
    性苦辛溫,歸肝、脾、腎經,為溫經止血要藥。《本草綱目》謂其「溫中,逐冷,除濕」,善治虛寒性出血。艾葉配合乾薑,加強溫經散寒之力,並能直接收斂止血,針對「血遇寒則凝」的病理特點。

  3. 膠(如手掌大,推測為阿膠)
    阿膠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滋陰補血、止血之效。《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此處用阿膠,既可補益因失血耗傷之陰血,又能藉其黏滯之性助艾葉、乾薑收澀止血,標本兼顧。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溫陽固本:乾薑為君藥,溫補中焦陽氣以治本;
  • 止血治標:艾葉與阿膠為臣佐,一溫一潤,艾葉收澀止血,阿膠滋養固攝;
  • 寒熱互制:乾薑、艾葉之溫熱得阿膠之潤,可防燥熱傷陰,阿膠得溫藥則避免滋膩礙脾。三藥協同,共奏溫中散寒、止血養血之功,契合「虛寒吐血」之病機。

煎服法特點:
「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強調濃煎頓服,意在短時間內集中藥力,急則治標,迅速遏止吐血。此用法常見於古代急救方劑,反映其針對急症的特性。

傳統服藥法


乾薑3兩,艾葉2升,膠如手掌大。
水3升,煮取1升,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艾膠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八。 組成:乾薑3兩,艾葉2升,膠如手掌大。 主治:卒吐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