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梅花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梅花丸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腹瀉等症。乾薑溫中散寒,可改善脾胃陽氣不足,促進消化功能。
- 協同其他藥物:梅花丸中其他藥物如吳茱萸、丁香等,也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乾薑的加入可以增強這些藥物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因此,乾薑在梅花丸中起着溫中散寒、協同其他藥物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寒凝氣滯、脾胃虛寒的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梅花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洩痢不定,肚疼霍亂」,其證候特點為:
- 泄痢不定:時發時止,或久瀉不癒,可能伴隨脾胃虛弱、升降失調。
- 肚疼霍亂:突發腹痛、吐瀉交作,屬中焦氣機逆亂之象,或因寒濕、食滯所致。
二、組成與方義推析
本方以梅花為君藥,配伍升提、和中之品,結合雞血製丸,其邏輯如下:
梅花(陰乾):
- 性味甘涼,傳統用於疏肝解鬱、清熱生津。《本草綱目》載其能「解暑化濁」,適合暑濕或氣鬱所致泄瀉。
- 臘月採集,取其寒氣未散,更具清透之性。陰乾後藥性緩和,避免過寒傷脾。
當歸(一錢五分):
- 養血和血,調節氣血運行。小兒久瀉易耗陰血,當歸可防肝脾失養。
茯苓(一錢):
- 健脾滲濕,針對泄瀉之本(脾虛濕盛),助運化水濕。
升麻(五分):
- 輕清升提,與茯苓配伍一升一降,恢復中焦氣機。霍亂吐瀉屬氣陷者,升麻可舉陷止瀉。
竹茹(八分):
- 清熱化痰、和胃止嘔,針對霍亂伴隨的嘔逆症狀,亦能疏解鬱熱。
甘草(三分):
-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益氣補中。
三、雞血製丸的特殊用法
男用雄雞血、女用雌雞血:
- 依傳統「左陽右陰」理論,男童取左足血(屬陽),女童取右足血(屬陰),可能旨在調和陰陽氣血。
- 雞血性溫,能溫通血脈,配合梅花之涼,寒溫互制,避免過涼傷陽。
藥理推測:
- 雞血含活性物質,可能助藥力迅速吸收(「即刻見功」)。丸劑綠豆大小,適合小兒吞服。
四、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從三層面調理:
- 疏解鬱熱:梅花、竹茹清熱透邪,防暑濕或鬱熱內擾。
- 健脾調氣:茯苓、甘草健脾;升麻、當歸調氣血,恢復中焦運化。
- 急症緩治:雞血製丸溫通,針對霍亂急症;梅花緩調,適用久瀉,標本兼顧。
全方寒溫並用,升降相因,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質特點,故對虛實夾雜之泄痢、霍亂有效。
傳統服藥法
臘月梅花不拘多少(陰乾,另用),當歸1錢5分,茯苓1錢,升麻5分,竹茹8分,甘草3分。
用水1鐘半,煎至8分,溫熱時將梅花拌浸一日,取出曬乾,研為極細末。
如男小兒病,用雄雞1只,吊起左足良久,將竹槍入雞喉內取血,調梅花末為丸,如綠豆大。每服2丸,滾水送下,即刻見功;如女小兒病,用老雌雞吊右足,如前取血。製造曬乾,以好瓷器收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梅花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白石脂(焙)、川乾薑(炮)各等分。 主治:小兒泄痢不定,肚疼霍亂。
梅花丸, 出處:《種福堂方》卷四。 組成:臘月梅花不拘多少(陰乾,另用),當歸1錢5分,茯苓1錢,升麻5分,竹茹8分,甘草3分。 主治:小兒痘疹。
梅花丸,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 梅花丸(《仙拈集》卷三。)出處:《仙拈集》卷三。組成:梅花(臘月間採將開者,曬乾)1兩,朱砂2錢。主治:稀痘。 。 主治:稀痘。
梅花丸, 出處:《續名醫類案》卷十八引沈月枝方。 組成:綠萼梅蕊3兩,滑石7兩,丹皮4兩,制香附2兩,甘松5錢,蓬莪朮5錢,茯苓3錢5分,人參3錢,嫩黃耆3錢,砂仁3錢,益智3錢,遠志肉2錢5分,山藥1錢5分,木香1錢5分,桔梗1錢,甘草7分。 主治:久服可杜外患,兼除宿恙。消癥調經帶,催生種子。主治:體虛,木土相乘,脘腹疼痛,嘔吐泄瀉。肝胃久痛。體虛多鬱,血熱氣愆,木土相乘,嘔瀉腹痛,易感痧穢、霍亂者。體虛,肝木犯胃,腹胸痞,或上爲嘔惡,或下爲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