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墨丸
JIANG M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七引《肘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薑墨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薑墨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乾薑的溫熱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2. 助藥力:乾薑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藥物吸收率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薑墨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籍《肘後方》記載,薑墨丸主治 赤白下痢 。
治療原理分析
薑墨丸由乾薑和墨 (此處應指墨魚骨,而非現代墨汁原料) 組成。其治療赤白下痢的原理,可從兩味藥的功效來分析:
乾薑: 性味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等功效。在薑墨丸中,乾薑主要發揮其「溫中散寒」的作用。中醫認為,痢疾的發生常與脾胃虛寒,寒濕內停有關。乾薑性溫熱,能夠溫暖脾胃,驅散寒濕,從而改善因寒濕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墨 (墨魚骨): 即烏賊骨,性味鹹、澀,微溫。歸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止痛、收濕斂瘡等功效。在薑墨丸中,墨魚骨主要發揮其「收斂止血」和「收濕斂瘡」的作用。赤白下痢常見便中帶血或黏液,墨魚骨的收斂作用有助於止血和減少黏液分泌;其收濕斂瘡的功效則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
綜合而言,薑墨丸以乾薑溫中散寒為主,輔以墨魚骨收斂止血、收濕斂瘡,兩藥合用,共奏溫中收澀之功,達到止痢的效果。
此外,《本草綱目》引述《普濟方》記載墨 (此處可能指現代墨汁原料) 可以治療「猝淋不通」;引述《肘後方》記載墨可以治療「崩中漏下,青黃赤白,使人無子」,但此處的「墨」與薑墨丸中的「墨」不同,後者應指墨魚骨,因此這些功效並非薑墨丸的主治範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薑墨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七引《肘後》。 組成:乾薑5兩,好墨5兩。 主治:赤白下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